到南汽参加MG名爵的下线仪式,最大的感触是这家60年前生产"跃进"轻型卡车起家的老国企,终于拥有了中国汽车第一个国际品牌的那种兴奋和欣喜。当搭载2.5V6、1.8T发动机的
两款MG7系轿车和一款MG-TF软顶跑车同时露面,连一些嘉宾也在询问,这是在南汽生产的吗?
甚至在场的英国人也很兴奋,罗孚――作为英国汽车的一个充满历史积淀的品牌,如今被福特使用优先购买权,买回去雪藏起来,心中的酸涩可想而知;是南汽把罗孚公司的双品牌运作的重要棋子MG买到手,又把当年生产罗孚的设备搬回来,把挂着MG车标的英伦轿车原汁原味地的在中国复制出来,在英国人眼里,这是英伦的汽车血统在东方的涅槃,他们笑得很灿烂。
在中国,汽车业一向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当年红旗、上海的自力更生;80年代桑塔纳、切诺基的改革开放;近两年奇瑞、吉利的自主品牌;都是一个时期的标志性热点。南汽收购并拥有了一个英国品牌、一条发动机和整车的生产线、还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被归类为自主品牌的一个子项目,上合中央精神,下顺市场口味。
但是我更愿意从一次单纯的商业运作来评价南汽收购MG的得失。南汽董事长王浩良感慨说,MG名爵走的路充满艰辛和挑战。然而,南汽从资产收购、生产设备拆迁、国内工厂基建、技术消化吸收、人员培训、到成功下线,居然没有大的闪失。30亿元投资,18个月建设,一个从1.1升到2.5升,年产25万台全系列的发动机厂,一个年产20万辆的整车厂,一个国际著名品牌就在南京崛起,这笔买卖从前期投入说,花钱少,见效快,起点高,非常划算。智慧一半,运气一半。MG名爵项目有望成为国企南汽老树上抽出的新枝条。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技术是可以买到的,品牌也是可以买到的,只要买卖公平划算,就是高手。泛政治化、民族主义的批判或者争辩都是多余而陈腐的,福特买下英国的捷豹、路虎、瑞典的沃尔沃,没有人讨论这些品牌是不是美国的自主品牌;瑞典人依然为沃尔沃感到自豪。
关注这个项目,我是从钦佩南汽员工在英国搬迁设备时那种低调而刻苦的作风;赞赏南汽竟然用当代的公关手段和当地英国居民友善沟通开始的。老实说,当初我还为南汽捏一把汗。一次跨国收购,对于一个中国厂家来说,有那么多未知因素,有那么多未知的风险,商业的、技术的、流程的、法律的、文化的……不一而足。举个汽车业以外的例子,中国的一家钢铁企业,在南美收购了一个铁矿,怎么看都很划算,但是对当地工人的胃口估计不足,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一家,当地的工会就是把你当资本家斗,国企哪有这方面的经验,七斗八斗,矿石产量大跌,钢厂成了无米之炊。最后,好不容易从泥潭里拔出脚来,钱扔了无数,在当地还留下个坏名声。
我们刚刚看到了南汽今年的三个车型,尽管南汽合资生产着依维科、菲亚特等著名品牌的汽车,我依然对完全靠南汽人作主的MG名爵的产品水平感到意外,尤其那款中置发动机的FT,大概是国产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跑车。没有改革开放20年的积淀,中国汽车没可能成功地站到这样的高度。
但是,当我还没有开过MG名爵的量产车;当南汽生产的MG名爵还没有数以十万计地飞驰在中国,在全世界;那么就还没有到唱赞歌的时候。当年吉利千辛万苦拿到准生证,我曾对李书福说,孩子生下来不容易,生长、成人更难。今天是不是应该对南汽人说,拿下一个国际品牌不容易,把这个品牌在中国、在全球作大作强,难上加难。且不说,宝马这样精明的企业,曾经在罗孚收购中走了麦城。
国际品牌要靠大智慧、大心胸。中国汽车业不过刚刚来到起跑线上。
做好MG名爵,首先要产品质量过硬,中国消费者今天对轿车产品的质量要求甚至高过美国。内饰的作工、外形覆盖件的缝隙、悬挂的舒适、发动机的功率和噪音,别看中国百姓触摸私家车不过十年八年,这些方面比有百年汽车文明的美国人还挑剔。南汽对此似乎已经有清醒认识,名爵项目总指挥张欣表示,当今最大挑战是质量,产品的质量和零部件质量控制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更深层的突破点在自主开发核心能力的迅速形成,南汽不能满足把罗孚的产品做得原汁原味,尽管宝马曾对罗孚的技术作过很大的投入和升级,但是南汽作了MG的新主人,能否继续提升MG的技术水平,以南汽原有的底蕴看,我多少还有些担心。技术、资金、人才的聚集要走出南京江苏,放眼中国,放眼全球才好。南汽总经理俞建伟说得好,我们的目标,是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断丰富品牌内涵,让MG在我们的手上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