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大学大实力强 专家称教育评估应走出四误区
大学越大、投资越多,就能在排行榜上占尽优势?一所高校诞生了许多高水平论文,但培养的人才都不愿意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去,能算是一所好学校吗?一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不
少问题引起争议。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日前举行的“教育评估科研课题招标会”上,有关专家指出,高教评估必不可少,但应走出若干误区,更加科学化。
上级部门来评估,好比给高校戴上“紧箍咒”。专家认为,这“紧箍咒”必须戴。近年来,中国高校的大门越“开”越大。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上海已接近60%。面对那么多大学,究竟哪个学校好,哪个比较弱,某所学校在哪方面有特色,老百姓并不十分清楚,教育评估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同时,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政策不断推出,那么这些投资与政策的效益如何呢?教育评估能检验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结果。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张伟江认为,教育评估要避免几个误区:
误区一,“校大即强”。把校园面积、仪器设备、教授数、博士点数等列为评估指标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仅仅评这些。否则,就会造成假象,使人们认为规模大的学校一定比规模小的学校实力强。例如,本市有一所规模甚小的高校,其正副教授人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文章数量,名列全市第一,但论总量就排在后面了,所以“综合实力”不可能得第一。
误区二,“计量不计效”。传统的教育评估喜欢讲究“量化”,但并不计算效益。有的大学不计效益地造房子、买设备,但利用率非常低,甚至有的仪器设备买来后从未开箱,造成虚假和低效能现象。但往往此类学校在评估中会占“便宜”。
误区三,“见校不见国”。现在大学考虑较多的是能产生多少高水平论文,能设立多少博士点,以此提高实力,在评估中拿高分。但是,大学的功能除了传道授业、科研创新之外,还要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分忧。所以,在教育评估中应增加学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奉献的元素和指标权重,引导高校建设与整个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有的高校得到国家大力资助,但培养的人才却不愿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去,那就很难被评定为一所优秀学校。
误区四,“外来即真”。发达国家相关机构对大学的评估标准,就一定适合我们吗?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和经验,但要有自己独特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评估标准。
时下,形形色色的机构每公布一份“大学排行榜”,总能引起人们的争议甚至哗然。专家认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模式和方法迫在眉睫,教育评估应包含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日前,市教育评估院向全国公开招标“教育评估科学研究十大课题”,投入100万元给予资助。推出的课题包括中国教育评估史研究、教育评估的可靠性分析、教育评估指标设计、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及认证体系研究等,关注评估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题。(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