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公安局户政处今年2月份的统计数字,我市现有新市民110多万,这一数字从2002年起,就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8年,我市新市民要增加到150万人,平均每6个市民中有人是新市民。这些外来务工者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愿望?昨天,记者展开调查。
新市民每年递增10%
昨天,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闫爱英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2002年,我市暂住人口有79万人,以后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今年2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有新市民110多万,比去年新增10万多人,在全省排第一。
从性别上看,新市民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省内居民,并且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大约占六成多。新市民在青岛主要分布在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
闫爱英认为三个原因吸引了这些新市民,“青岛经济发展迅速,知名度越来越高,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用工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医疗保障、工资福利、教育等越来越好;我市相关部门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也是一个原因。”
新市民有三大变化
昨天,记者来到市南区新市民之家,从去年7月份以来,已经有1万多名新市民到这里学习、交友、看书。
“我来青岛13年了,通过热线结识了不少新市民。”“新市民之家”负责人、“小陈热线”创办人陈明钰跟记者聊起这些年新市民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来青岛打工的主要是省内的,我来自陕西,当时连个老乡都找不到。2000年以后,青岛三资企业多了,东北、河南、安徽的新市民多了,最近两年,来自四川、湖南、江苏的新市民也多起来。”陈明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外来务工者主要在酒店干,现在到工厂打工的多了,“工资也由每月200元,涨到上千元了,有的月薪2000多元。”
陈明钰告诉记者,2002年之前,他接到的热线大多是反映拖欠工资的事,现在更多的是询问手头有点钱怎样创业,“现在的新市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这是件好事。”
来青16年置房买车
16年前,临沂人隋永红怀揣几十元钱来青打工,16年后的她有车有房,还拥有一家理发店。“刚来青岛时,我在一家假发厂工作,月工资才200元。”隋永红告诉记者,学会理发后,1992年她筹集了一些钱,又向亲戚借了1000元,在基隆路租赁了一处10个平方米的门头房开了一家理发店,当起小老板。“2001年,我跟丈夫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次性付清房款30万元。因为离店远,我们又买了一辆华普轿车。”隋永红说,在青岛的日子虽然有些累,但通过辛勤劳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现在隋永红招聘了4名新市民,每月光工资就要发5000多元。隋永红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户口落在青岛。
记者 陈 勇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