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能力增强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两成
本报讯(记者 柳妮)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29.2亿元,增长21.2%;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五市实现生产总值1590亿元,增长17.4%;上市公司股
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06年,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较高、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社会较稳”的基本态势。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06.58亿元,增长15.7%。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外贸出口增长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7%。
城市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来,我市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型城市建设得到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29.2亿元,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2%。
其中,研究出台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意见,确立了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高新区扩区获国务院批准;新引进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11家。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科考船项目、海洋生物基地推进工作取得进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正式启动,海尔、海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进入立项建设程序。实施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一批创新能力项目。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实施了“千户企业节能工程”,对110家重点用能单位实行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推进节能降耗取得实质进展。预计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左右;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45%;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4%。
同时,循环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其中,以企业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点循环”、以行业为重点的“线循环”和以生态型产业园区为重点的“面循环”体系初步形成;15家企业和5家工业园区顺利通过创建绿色园区(企业)活动验收;奥帆中心太阳能、植物秸秆气化、农村沼气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华欧日产3000吨海水淡化装置建成投入使用,即墨10万千瓦风力发电、华欧1万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等项目进展顺利,与西班牙合作的10万吨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去年我市还切实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加大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县域经济快速“奔跑”
去年,我市从政策、投入、经费上更多向农村倾斜,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五市实现生产总值1590亿元,增长1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9.6%。五市首次全部进入全国百强。
据了解,全年我市共支持“三农”资金13.7亿元,增长44.2%。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和国家级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建成。农村基础设施、医疗、文化、教育、库区移民等工程顺利开展,900个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部完成,村村通柏油路通达率达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90个镇(街道)卫生院标准化及3119个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工程、64个镇综合文化站和1200个村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