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讯 青岛海关的一项新政——区域通关,在占有中国土地面积1/3和人口数量1/4的庞大沿黄经济区里,铺就了沿黄内陆省份与山东口岸的通衢大道,为我省港口经济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腹地。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底,沿黄内陆各省经我省口岸区域通关货物已突破500
万吨,货值超过12亿美元。近三年中,该区域在山东口岸的进出口货物量一直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从2006年8月至今,青岛海关分别与太原、西安、兰州等五地海关签订区域通关合作协议,出台了便利内陆企业口岸通关8项措施,进一步彰显出青岛作为沿黄区域进出口桥头堡的作用。
西安葵花针织有限公司是第一票区域通关货物的出口商,货值65751.6美元的丝绒套头衫从西安运抵青岛口岸出口时,整个通关过程几分钟完成,比以前至少减少了1天,通关费用下降40%。该企业一直感叹“简单、快捷还便宜”。
青岛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去年省内13个内陆市的企业进出口报关单增长迅猛,超过30万票,增加6倍之多,这得益于青岛海关去年推行的又一项新政——“多点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改革。
这一改革打破了海关监管的地域限制,允许省内企业就近在属地报关,经属地海关审核后自行选择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提、运货物,口岸海关实施验放,此举吸引了更多内地货源取道青岛,从而带动了我省港口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诸城服装针织进出口有限公司以前报关必须来黄岛、青岛,来回路费、生活费要花200多元,现在属地报关,每年5000票单子,能省下100多万。淄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一票出口货物只要5分钟就完成了从申报到放行的全过程,是原来用时的1/20。
山东“港口经济”地位跃升,也推动了海关税收不断增长。2006年青岛海关入库税收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全年征税501.64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增幅居各海关第二位。
王爽 于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