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定期存款 典固定资产 降
日常开销
投“基”保赚不赔?
当一些没有什么基金知识的人也疯狂地典房、转存款投身“基民”行列中时,风险信号就已经发出了。
有人把2006年称为基金年,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基民”们笑逐颜开,投资收益50%轻松平常。随着2007年新年钟声敲响,在基金财富效应感召下,“不知基金为何物”的大批新“基民”开始扎猛子,要么将全部定期存款转出来买基金,要么用住房抵押贷款买基金,“投基”成为一种时尚。
买方:
分秒必争
从1月24日到26日,是交银施罗德基金拆分后在中国农业银行1元净值销售的日期。济南市市中区农行某网点负责人告诉记者,这3天是该网点感觉比较恐怖的3天,因为每一个前来购买基金的市民,都表露出分秒必争的架势,好像耽误了一秒钟,就是痛失一次机会。
25日上午11点,一位30多岁的男士来到该网点要求立即申购58万元交银施罗德基金,当工作人员提出先查验现金时,该男士立即火冒三丈,“买晚一秒钟就麻烦了!”
经了解,该男士为了购买交银施罗德基金,将自己的住房办理了抵押贷款,然后从贷款银行提大额现金到农行买基金。
据该银行负责人介绍,该男子着急有道理。按照基金销售规定,在3天的销售期内,只要全国销售份额超过100亿份,该基金有权立即终止销售,或者按照申购者申购时间和数量进行比例分配,这意味着早买早有把握。
炒家:
“只赚不赔”
昨天上午,在某银行基金超市,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了一大堆银行存单,金额有几千元的,也有一二百元的。她要求将手里的定期存单全部提前支取,买成基金。工作人员解释,有的存单三年快到期了,现在取款全部按活期计息,很不合算。这位中年妇女着急了:“你知道基金一天涨多少吗?买了基金说不定三五天就涨回来了。”
新“基民”:
盲目跟风
面对一大批拥来的新“基民”,基金从业人员也有点无所适应。
中建信投基金超市的工作人员似乎听惯了一无所知新“基民”的稀奇古怪的话。据工作人员介绍,不久前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基金超市,购买了一只基金后,大概已经出了大门了,又返回柜台问道:“我这钱利息多少呀?”这位老人把买基金当成了银行存款。
“我们宁愿投资者因了解(基金产品)而不买,也不愿意投资者因盲目而购买。”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王鸿嫔表示。据该基金调查,新基民中有接近一半的投资者以前没有购买过股票。在这波基金行情中,还吸引了一批年老投资者,他们拿出储蓄资金买基金,一方面是对基金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另一方面是对风险认识不足。
专家:
疯狂是危险信号
齐鲁证券研发中心证券分析师马刚告诉记者,风险还是有的,去年井喷式的行情是天时地利人和,很难重演。
据这位专家统计,在2006年最后的4个月里,各种开放式基金净值涨幅均超过50%,股票型基金净值涨幅超过70%,高收益的基金4个月净值增长超过150%。
基金的财富效应引发了市民对基金的崇拜,再加上少数基金宣扬的“把钱交给专家炒股”的理念,于是出现了转银行存款买基金、抵押房产买基金、勒紧裤腰带节省钱买基金等现象。
“买基金跟买股票风险是一样的!”马刚告诉记者,老“基民”应该清楚地记得2004年的基金行情,当时也是有过一个基金销售小高潮,在高潮中买基金的基民,绝大多数煎熬了两年,两年内基金净值都在面值(1元)以下,两年内何时卖都是赔钱的。
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总经理郭特华告诉记者,从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投资者并不充分了解基金,对投资基金的风险认识不足。“听说很多老年人最近拿出了毕生积蓄投资基金,还听说有些人贷款购买基金,而且蔓延得非常快。一些投资者对基金回报的预期非常高,希望申购几天后就能涨上几成,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新闻链接
单只基金一天募集400亿
2006年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首发,认购太火爆,一天之内达到400亿元,远远超出之前的预期,公司不得不宣布提前结束募集。这一规模不仅刷新了2006年5月广发策略优选基金创造的184亿元的发行纪录,而且接近2005年全年39只股票型基金424.39亿元的总发行规模。
2006年首发规模过百亿的基金
名称 发行数量(亿份)
嘉实策略增长 419.17
广发策略优选 184.18
华夏优势增长 141.02
南方绩优成长 124.77
工银瑞信稳健成长122.29
易方达价值精选 117.91
鹏华动力增长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