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今后住房建设的目标任务。2007年,我市将通过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供应和控制住房销售价格,努力实现“两改、两增、两低、一
稳定”的目标,即改造旧城区、改造城中村;增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新增租赁住房保障方式;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增幅低于去年、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低于去年;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保持稳定。
扩大保障范围
惠及数万百姓
从今年开始,市政府将每年通过财政投入等方式筹集资金,专项用于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收入在年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2.77万户中,不属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且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夹心层”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
自2007年开始,将市内四区最低工资标准线(2006年为610元/月)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1.4万户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十一五”期间,建筹廉租住房1000套,基本解决我市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此外,“十一五”期间,计划改造旧城区39片、城中村37个,其中,2007年分别启动各9片(个),改善2.1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
据了解,2006年我市在基本解决市内四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已将廉租住房制度覆盖至五市(县级)、三区,从而实现了全市廉租住房制度的无缝覆盖。以上诸多措施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推动,也必将革新市民“居者有其屋”的观念,租赁将成为解决居住问题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
发展中低价位住房
切实稳定住房价格
为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将大力推进普通(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等“解困房”的建设。其中,期内将提供普通(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用地333公顷,规划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约62500套。今年计划新开工普通(限价)商品住房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续建45万平方米,解决6700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同时,按照“困难优先”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经济适用住房收入线标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约42850套。其中,2007年计划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项目14个,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约9500套。
去年9月,我市首批普通商品住房帝都嘉园、瑞纳嘉兴上市,在房地产市场上掀起不小的波澜。今年,随着华侨地产、海尔地产、百通集团、锦源房地产等一批岛城知名房地产企业加入到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建设中来,不难想像,一批有着成熟配套、良好规划、优美景观设计的普通商品住房,将成为我市中低收入家庭首选的“百姓住宅”。
调整供应结构
中小户型“当家”
去年,房地产新政中的“90平方米·70%”细则对我市住房供应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也使市场各界对于中小户型的开发前景充满期待。房产新政后,我市严格落实国家调控政策,调整住宅供应结构,并较早地推出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此次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由各有关部门会同监察部门实施规划效能监察,将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确保新开工的住房建设项目,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占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70%以上,通过加大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逐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据市场人士介绍,结构调控政策的初步效应在2006年已有所体现,不少开发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从今年供应情况来看,住宅市场上的土地供应及其后的开发都将与中小户型结缘,中小户型在楼市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
户型“瘦身”是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的重要特征,也符合自住购房群体的真实需求。2006年,青岛房地产市场上一度热销的天泰·迦南美地、嘉煌·创异时代、海尔·东城国际、城建·TOPTOWN鼎城、鑫汇新都、达利广场等楼盘就是很好的佐证。今后,随着中小套型住宅大量上市,我市房地产市场供需错位的矛盾将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市场监管
提升行业水平
今后,我市将从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入手,建立房地产市场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以加强市场监管,提升行业发展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房地产市场检查和房屋拆迁专项检查,累计注销房地产开发资质236家,整改企业122家,通报批评23家,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成立诚信联盟倡导依法开发和诚信经营,组织企业先后成功申报5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立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有力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提高。
据介绍,行业主管部门将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健全房地产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型住宅建设。通过组织企业现场观摩和召开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建筑节能、中水回用、太阳能综合利用、小区规划设计、建材革新为重点,大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此外,还将推广装修一次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逐步取消毛坯房,避免二次装修浪费等,以实现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住宅产业现代化水平。
本报记者 刘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