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07年科考首航的大洋一号(青岛新闻网记者 王国强 摄)
“大洋一号”新年首航蓄势待发
青岛新闻网1月4日讯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曾经在两年前首次完成中国环球远洋科考任务而闻名世界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目前正静静地停泊在雾气笼罩的青岛团岛码头。而倍受瞩目新年首航,将于本月8日上午10点正式从青岛出发,开始为期220天、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第19次远洋科学考察。这将是我国科考船首次进入西南太平洋海域,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寻找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底矿产和生物资源。
此次大型科考活动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发起和组织实施。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甄松刚介绍,此次远洋科考是继2005年4月2日首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球考察之后我国开展的又一次大型科考活动。“如果说‘三大洋’科考是一次‘大环球’,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小环球’”,甄松刚说。
据了解,中美科学家将联合完成此次科考任务。整个科考共分6个航段,前两个航段将由39岁的、来自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陶春辉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前几天已经有多名队员先后赶到青岛“打前站”,调试仪器设备。截止到记者发稿时,船上所有仪器设备已经基本调试完毕。据介绍,考察船原定于1月4日出发,为了让大家能安心过个元旦,所以出发日期改为了1月8日。但是,接到科考任务的队员都提前从各地赶赴青岛,并积极做好海上工作需要的各项资料准备。共有来自全国10多家单位的43名科考队员参加,其中海洋二所的16名科考队员将于明天全部赶到青岛。
先进的大洋一号驾驶室(青岛新闻网记者 王国强 摄)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成果巨大
2005年4月的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曾经取得了四大成果:一是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获取热液喷口的矿物成分、流体化学性质及生物组成等相关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认识热液形成的地质过程及热液喷口矿物、化学及生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等,特别是通过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的调查研究,有望寻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这些都是目前世界科学界关心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因此,取得的成果也将引起世界关注。四是带动相关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
揭秘“海底黑烟囱”
据了解,此次远洋考察除了进一步对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地质、矿产和生物资源等科研课题进行实地考察以外,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对该海域首次发现的、位于南印度洋3000米洋底的“海底黑烟囱”进行考察。中国远洋科考队将根据“海底黑烟囱”附近“热液硫化物”异常现象,对这个在“黑暗无光、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下形成的生物链采集样本和进一步分析研究。有关专家介绍说,在“海底黑烟囱”附近,令人难以置信地生存着螃蟹、虾、鱼以及海藻。“热液硫化物生物链”是一个用陆地常见的“光合作用生物链”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现象至今没有被完全解密。此次远洋考察或许会给世界海洋事业研究带来更多的惊喜。
青岛新闻网记者专访大洋一号船长甄松刚(青岛新闻网记者 王国强 摄)
我国最先进的远洋科学考察船
“大洋一号”是我国迄今最现代化的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简称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曾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投入上亿元进行现代化改造
“大洋一号”全长104.5米、排水量5600达吨,外体白色。目前停泊地点位于青岛团岛码头。这艘已经服役十年的远洋科学考察船1月8日将从这里出发,执行中国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第19次远洋科学考察任务。在船长甄松刚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大洋一号”。
进入位于顶层的会议室,正中墙上是3米多长、1米多高的“长城”图案挂毯,一侧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茶几上摆着地球仪,布艺沙发沿墙而立。船长甄松刚介绍说,这样的会议室在考察船中并不多见,它为会见外宾以及进行正式活动提供了条件。2001年,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任务,“大洋一号”在上海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精心打造”。2002年12月,“大洋一号”全面完成船舶以及调查设备的“现代化改装工程”。改装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船舶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改装后的“大洋一号”已经成为一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满足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需求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海洋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船长坦言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困难
“我和它已经‘相处’了六年,这种感情可能常人是难以理解的。”甄松刚摩挲着船甲板说。他说担任“大洋一号”的船长,让他感觉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他也坦言肩头的压力巨大。此次科学考察将到达南纬40度的印度洋,这里被海洋学者称为“咆哮西风带”,环境复杂多变,堪称远洋科考的一个“禁区”。“我们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航行,并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切实做到万无一失。”甄松刚说。(青岛新闻网记者
张国勇 王国强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