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间赛跑”
2006年是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里程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今年6月公布,共500多项。6月10日,中国举办了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9月,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中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这是2006年8月23日,群众在拉萨哲蚌寺参加雪顿节展佛活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发)
这是2006年9月29日,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著名民间艺人加·朱乃(左二)和他的徒弟在为牧民演唱《江格尔》。蒙古族的《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发)
这是2006年11月6日,在安徽省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文化节上,88岁的老艺人陈敬芝在表演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素有
“东方芭蕾”美誉,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发)
这是2006年12月5日,长沙市民被厦门漆线雕作品“九龙瓶”所吸引。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
这是2006年9月10日,几名孩子在安徽省宣城市露天广场表演书法。自古盛产宣纸、徽墨等文房四宝产品的安徽省宣城市,200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其中宣纸和徽墨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