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Internet-Site of Tsingtau
撰文/王栋
根据编纂于1928年的《胶澳志》所载,日本人最初出现在
青岛的时间,大约是在1901年。此时在青岛的日本人仅有五六十人,除了几个德国洋行机构的职员,多数是从事"陪侍服务"的歌女舞伎。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与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就有了贸易上的往来,青岛与日本在1903年的贸易额是15033关银两,次年,这一数字就增至183337关银两。1907年,日本著名大财阀三菱、三井、横滨正金等先后在青岛设立了办事机构,开始在这座新兴殖民城市的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此时胶澳青岛经济贸易的大权仍掌握在德国人手中。根据1907年4月的人口统计,常驻青岛的日本人已由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33户,196人。
这是一张约印制发行于1911年的明信片。在这一年,青岛的日本人已经有51户,312人。明信片中身着日本传统服装的女子,或许就是当时在青岛从事陪侍服务的俳优或艺伎。在德国殖民时期的青岛,日本人的权势还远不及1920-1940年代的风光。在青岛从事贸易的主要日商中,仅有三井洋行一家有资格加入德国人设立的商会组织。个人方面,除了在中山路开办写真馆的高桥德夫和在广西路经营一家日本餐厅的今村德重,可以获得与欧美商户同等的地位之外,其余的日本人多居住于大鲍岛的华人聚居区,从事一些诸如理发、洗涤、旅馆、杂货等微利行业。
1914年11月,志在必得的日本出动了差不多10倍于德国的海陆军,占领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青岛。是年12月,日本政府宣布青岛正式对本国侨民开放后,大量的日本人带着淘金的憧憬与梦想,潮水般的涌入青岛。1917年,青岛的日本侨民已猛增到18600余人……
日本占青岛后,并没有延续德国人已有发展思路,他们更加着眼于民间贸易和发展工商实业。时任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董事小田切认为,日本必须把实业利益摆在于对华贸易的首要位置。所以在日本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后,不过几年,沿山东铁路就先后出现了上千家由日本人开办的工厂企业。自1916年至1922年的七年间,日本仅在青岛就先后建造了内外棉、宝来、富士等六座大型纺织厂,总投资额高达15.
5亿日本金圆。
日本政府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召回上海、天津等在中国条约通商口岸从事"陪侍服务"的本国女子。此时正在德国统治下的胶澳青岛是否也在此列,我们已无从查找。而明信片中这个手拿折扇的日本女子,姓氏名谁,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线索,我们同样已无从知晓。因为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巨大动荡与变迁,那些普通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前途命运在这种混乱与纷争之下,显然已是微不足道……
永远的小鲍岛
日本占领时期的“小鲍岛”益都路
图片来源:Internet-Site of Tsingtau
2002年7月13日,也许应该是青岛历史上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青岛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小鲍岛开始消失了。我们应该为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能够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居而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为一段青岛历史形将消失而感到失落,两种迥然不同的感觉忽然交织在一起,真不知道其中究竟是怎样的滋味......
实际上,早在德国管理时期的1910年,小鲍岛一带就已经被规划为商贸和住宅用地。1914年11月,日本击败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小鲍岛划为供其本国侨民建房居住的区域,渐渐地小鲍岛在日本人的占领下开始了殖民地式的畸形繁荣。
这张印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明信片,图景是今天的益都路,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曾将道路命名为川崎町。明信片右侧的街角是一家叫做Polydor
record的日本商号,在2003年这里的房屋被全部拆除之前,我们还能够找到这家商号今天所在位置,但现在一切均已荡然无存。远处,是一辆当时的公共汽车。据记载,1930年代末,由日本人控制的青岛交通株式会社共在市内开辟了四条公交线路,其中的二号线由益都路出发,途经青岛神社、上海路、馆陶路、胶州路、市立医院、青岛病院、大学路、山东产业馆(今海产博物馆)、跑马场,至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路线全长6.5公里。
日本战败投降后,小鲍岛的日本人相继被遣返回国。这里的所有原属日本人的房产,被出租给战后骤增的城市人口。至20世纪70-80年代,这里的多数老房子就已变得岌岌可危了。本来只能居住3至5家的小院,却硬被挤进了数倍于此的住户,污秽脏乱。
邹平路以南的街坊开始拆了,大小车辆拥挤在本不宽敞的小街上,搬家的人们急急地张罗着把自家的家什一一搬上车,他们脸上的表情,是对小鲍岛的无限眷恋?还是对那即将到来的崭新世界的期待?
许多年后,曾经生活在小鲍岛的人们再一次轻轻翻起久远的往事,你是否还会记得,那小鲍岛酒家的寿桃、那自家小子与邻居孩子起劲地在狭窄的街道上撒野,那夏夜里老人们坐在昏暗的路灯下摇着蒲扇大声地唠嗑……合上眼,就象一部古老的黑白电影,一幕幕地从眼前闪过……(编辑
穆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