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在海尔路青岛市中高级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2007届青岛三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为3万多名大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招聘单位提供了近距离的接触机会。在招聘会上,记者见到,部分大学生薄薄的简历后面,都添加了自己的求职博客的网址
,希望招聘单位能够通过博客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加求职胜算。对此,招聘单位态度不一,不少招聘单位甚至认为,那些不用心制作、随大流的“花把式”博客,只能为大学生求职减分。
求职博客成时尚
伴随着博客的走红,大学生求职博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博客主要是中国教育在线和强国博客求职热线。其中,中国教育在线的求职博客目前用户已超3万个,再加上各类博客网站上数不胜数的“准求职博客”,求职博客在大学生就业中成了一种时尚。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求职大学生,其中有两成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尝试,他们认为求职博客“看起来有点虚”;8成大学生赞成使用博客求职,理由是“多一种方式,添一份成功”。来自青岛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晓琳表示,“不管用人单位感不感冒,博客都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作为手里这种传统简历的补充。”
多数博客有缺陷
求职博客对招聘单位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显示,有43%的用人单位会去看求职者的博客,而57%的用人单位则不会去看;20%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博客内容“不可信,太作秀”,6.03%的用人单位甚至反感有博客的求职者。这其中,既有少数用人单位陈旧的用人观念在作怪,但更大的原因出自求职大学生本身。
昨日,记者按照在招聘会上获得的求职博客链接,打开了几个求职博客,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这几个博客几乎是千篇一面,主要内容除了个人简历外,还有一个不超过千字的求职宣言。而这种宣言也写得相当中规中矩,看不出各自的个性所在。青岛大学的郑阳同学在新浪的求职博客,显得十分“荒芜”,只是简单地链接了青岛大学的网址。青岛大学大四学生王郡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确实没有用人去写博客,连套路都是从同学那儿照搬的。当初建的时候就是想多一个自我介绍的途径而已。”招聘单位对此更是意见不少。“因为学生博客的地址都很复杂,所以一开始我们还真的很费劲地挨个上网看,后来发现和简历上写的也没什么差别,并没丰富到哪里,就放弃了。而且反而会留下这个学生在网络方面有所欠缺、求职态度不积极的小印象。”昨日,我市一家商业银行的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个别博客赚加分
求职博客只是一个载体,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要看大学生们是以怎样的姿态耕耘。暨南大学2005山东籍新闻学研究生成波的博客,就为他的求职添色不少。打开成波的博客,里面的信息扑面而来,除了详尽的各项介绍外,成波还有心地把自己几年来见诸报端的文章都链接其中。而每天都更新的内容,既展示了自己的文采,又让人觉得他笔耕不辍的难能可贵。“通过博客确实能够看出求职者的一些深层东西。”昨日,一家外贸公司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是用心去做的博客,肯定会体现出博客主人的性格、思想、生活态度、价值观等。对我们的选择会有所帮助。我们今年已经通过博客发现了两个比较不错的人选,现在正在考察当中。”
求职应避轻就重
对于求职开博客,青岛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表示,毕业生通过开博客推销自己,本身是件好事。“因为求职有一定随机性,只要有一个人看了博客,也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求职成功。”这位老师同时也表示,有能力的同学,既然开了博客就应该尽量地展示自己,把博客做得能够体现和代表自己的水平,为自己的求职加码。
另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自己能够设计制作一些flash等作品,相信会给自己加分不少;而那些只是为了求职近期仓促开博客的同学,则无需在此投入过多精力,毕竟真才实学才是求职的最大砝码。“重要的是,大学生求职应该知道回避自己的弱势,加强自己的优点,避轻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