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海洋科技专家举行座谈会——
为“多宝鱼”产业开拓健康航道
本报讯
昨天上午,由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一场专家座谈会在府新大厦召开。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农业部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
单位的海洋生物技术、鱼类养殖专家就近期引起市民极大关注的“多宝鱼风波”进行座谈。从保护“多宝鱼”产业的角度,大家建言献策。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通报了大菱鲆作为一种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14年来在国内繁育、养殖和产业化的现状。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专家王印庚研究员报告了大菱鲆的药残问题及若干应对措施。
与会专家认为,海水鱼养殖行业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出现了行业管理法规与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养殖大菱鲆因存在药物残留而“遭禁”的事件,应当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据了解,我省是大菱鲆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目前存养量达1500万尾~2000万尾,产业规模巨大。刘瑞玉院士认为,这是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多宝鱼风波”既不能代表行业发展的主流,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因此抹杀海水养殖业为丰富百姓“菜篮子”带来的好处。相关科研机构应集中力量,加强病害机理的研究,选育抗病抗逆优良苗种,研制安全高效药物、疫苗和饵料;同时对养殖户加强科学指导,实现大菱鲆养殖乃至整个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专家们同时呼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严格执法,堵塞漏洞,加大市场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规范海产品上市流程,使消费者做到易识易辨,有标准可循;广大养殖企业要引以为戒,强化品牌意识,将其作为提升养殖水平和产品形象的机遇。
据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透露,近期省科技厅将拿出资金,设立科技专项组织科研机构集中开展科技攻关。(本报记者 张子倩 通讯员
胡建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