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省青岛市来说,产业集群与其说一种发展路径,不如说更像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裂变。2005年,青岛市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9.23%,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被改写为53%。
"凤凰来栖"之后的困惑
一个个知名品牌犹如一只只金凤凰,这些年来纷纷落户青岛,这让青岛人颇为自豪。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青岛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实施名牌战略终于收到了成效。20多年间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44个。2005年青岛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
是什么吸引"凤凰来栖"?青岛近年来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揭示了这个答案:2004年,青岛市被评为"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获"企业家满意奖";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随着城市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和投资环境的大幅改善,青岛吸引了一大批"国字号"品牌企业和国际大公司,随之带来一大批符合国家政策、代表当前和未来产业方向的大项目。
在这些知名品牌背后,是海尔、青啤、海信、双星等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集群。
最有说服力的,是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2004年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国内外知名供应商74家;海信与松下、日立、三星、LG等国际大公司合作,澳柯玛与海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在海信、澳柯玛周边形成的集群企业达到110余家。
这一切,是市场驱动、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的三方合力之下的结果。
然而,家电产业集群会不会是一个"个案"?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青岛当时虽出现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但大部分产业的布局都比较散乱,集聚度不高,难以真正形成集群优势。
国际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是其他发展形式无法比拟的。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所所长郭先登表示,产业集群至少具备四大优势。一是由路径依赖产生的资源吸引效应,二是产业集群的市场效率优势,三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四是产业集群的扩张优势。
如何实现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并发挥其优势,成了青岛"凤凰来栖"之后的新困惑。
打造"海阔凭鱼跃" 崭新天地
产业集群具有通过区域特有的要素形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特点,但需要放眼全局进行谋划。
2004年,青岛市明确提出了打造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针对各区市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点,为家电、电子、汽车等产业链的延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营造理想的软环境,吸引大品牌、大项目,带动各个产业裂变发展,成为张力巨大的产业集群。"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成了其发展路径。
而重点发展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作出的决策。
早在2001年,青岛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青岛开发区发展的决定》,这标志着"挺进西海岸战略,构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进入了实施阶段,拉开了这座城市经济布局重大调整的序幕。
以青岛港集装箱国际航线全部西移至西海岸新港区为标志,与东部主城区隔海相望的西海岸,被确定为青岛新的经济重心。这一经济重心,立足黄岛,联贯胶南、胶州,辐射周边区域,纵横胶州湾沿岸。
对于落地的大品牌、大项目,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它们各自的产业特点,在地理位置上进行科学规划。例如,石化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在胶南和黄岛,汽车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在平度、李沧,造船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在胶南、市南,家电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在即墨、黄岛,电子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在城阳、黄岛、平度,港口产业集群服务企业主要在市南、市北、黄岛。
青岛自此勾画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连接青岛、黄岛、红岛的滨海公路随之开工建设。就青岛开发区来说,连接着胶州湾东西两岸的开发区与一线展开的大青岛城市框架中另外六个组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相牵引拉动的连锁张力。
这一框架彻底地打破了青岛传统上的"主城"与"辅城"、市内7区的空间概念,代之以青岛、黄岛、红岛"品字形"的经济发展三极,并以滨海公路、同三高速以及环海高速为轴线,连接起重点区域、重点城镇,沿线安排数个功能互补的卫星城组团,从而形成基本覆盖青岛带状地域的沿海经济带,形成一个中心城市、5个次中心城市、16个重点城镇的框架布局。
在这样一个空前广大的空间里,青岛市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拥有了"海阔凭鱼跃"的崭新天地。
六大产业集群带来"链效应"
飞到青岛的金凤凰不光有了栖息地,还拥有了翱翔的海阔天空。
一个大品牌、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延伸出一条产业链,扩展成一片产业群,构筑起一个产业基地。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科学推进,青岛市六大产业集群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长壮大起来。
日前,由青岛市经贸委组织编写的《青岛市六大产业集群分类及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对外公布。青岛市2005年六大产业集群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2%;服务业企业700余家。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685.86亿元,同比增长10.77%;实现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7.43%;期末总资产达到1190.38亿元,同比增长7.57%。
报告指出,从六大产业集群的组成结构来看,每一集群都有数家国有企业和数家大型企业作为龙头,带动着集群发展;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或小型企业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因素。
从微观到宏观,从形态到内质,青岛的经济因产业集群而改变。例如,其家电产业集群裂变发展,电子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石化产业集群气势磅礴,汽车产业集群羽翼渐丰,港口产业集群快速升级。
而六大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仅是六大产业集群本身。随着六大产业集群的裂变发展,其产生的一系列"链效应",已开始在这座城市渐次显露。
六大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带动青岛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在打造六大产业集群过程中,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除此之外,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大幅提升。
在六大产业集群的带动下,青岛市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区域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包括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集群;以资源禀赋为依托,符合城市特点、发展前景广阔的海洋、旅游会展等特色产业集群;以科研力量为依托,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托,快速发展的金融、中介服务、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集群。(记者
陈凌馨 孙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