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的父亲
王丽的丈夫
昨日中午,一辆殡葬车从崂山里王山口村出来,车上拉着村民王丽的遗体,开往青岛医学院。根据死者的遗愿,这具遗体将用于医学院教学使用。
风雨中,望着女儿绝尘而去,父亲王奎海再也止不住心底的悲痛,缓缓地转过身子,趴在墙头呜咽起来。天,更阴沉了,夹着雨点的冷风,扫在脸上,让人觉得疼。
20年,苦难重压不弯腰
“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过到一块儿是缘分。”30多年前,王山口村的唐桂香嫁给王奎海时,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商量好要用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20年前,一种叫小脑共济失调的遗传病悄然降临在这个和美的5口之家。从此,这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从1994年开始卧床不起,二女儿王丽和小儿子王翰也开始发病……”一家5口,3人绝症,唐桂香觉得天塌下来了。山里汉子王奎海,用自己的肩膀,愣是为妻儿又撑起了一片天。
“我不能逃避。再苦的日子,一家人守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
3年前中秋节那天,王奎海和唐桂香做出了一个在村里炸了锅的决定:签订捐献遗体协议。当时的唐桂香,体重已不足60斤,面色蜡黄脸腮深陷,浑身上下看上去没有一点肉,只有骨骼突兀地支撑着,能做的动作只是眨眼、点头、握手。但意识是清醒的,当王奎海趴在她耳边征求意见时,唐桂香点了点头,费力地抬起右手,把丈夫的手握了又握……
5天后,唐桂香去世。王奎海接过红十字会人员送来的《遗体捐赠荣誉证书》,青筋暴露的大手,一直在微微颤抖。
给妻子最后一次梳完头发,捧着证书,俯在妻子耳边,他轻轻地念叨着:“老伴,我们的荣誉证书来了,我给你念念啊:受之父母滋于人民,生前奋斗身后捐献,成全他人延续自己,精神可嘉功莫大焉……”
王奎海的泪,顺着他黝黑而又布满皱纹的脸孔滚落。他,还要为亲人,哭两次。
父亲的坚强,是儿女的课堂
“我还想照顾她,她却不让了。”36岁的邢志强流下泪来,委屈得像个孩子。昨日,王奎海的二女儿王丽去世,和母亲、弟弟一样,她的遗体也进行了社会捐献。
8张结婚照片,是王丽和丈夫邢志强唯一一次合影。照片中的王丽清秀温柔,高大的邢志强把新娘离地抱起,高兴得合不拢嘴。在“送走”王丽之后,邢志强一声不吭地快步回屋,一下子拉开那个掉了把手的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了这8张照片,一张一张地摆在床上,低着头细细地看着,眼泪滴落在照片上……
“真是个好男人,拿媳妇真好。”围观的邻居大婶们,议论纷纷。
王丽卧床8年来,邢志强没和她红过一次脸。最后几年,王丽有时大小便失禁拉在床上,邢志强知道她难堪,总是先和她开开玩笑,帮她清洗干净,才拿着被褥到村里的水湾去洗。无论三九还是三伏,在湾边一群洗衣的妇女中,邢志强总是最扎眼的一个。
“她知道心疼我。”邢志强每天上班前,都要给王丽准备一碗水在床边,但常常是中午回家后,王丽的嘴唇都干裂了缝,也不见水少一点。“她怕尿床上我得洗,所以才不喝。”
“我亏嫁给你,不嫁给你早死了。”一周前,王丽说。王丽的病压迫得她说话十分含糊,连她的父亲、大姐几乎都听不出来她说的是什么,邢志强却听得一清二楚当起翻译。这个老实的汉子,哪是用耳朵在听,分明是用心在听!
“我是跟爸爸学的。”照顾王丽的8年来,王奎海一直是邢志强的“课本”,“俺爸拿俺妈太好了!”
不善言语,也没有文化,邢志强却知道什么是该学的。“我死后也要捐献遗体,向爸爸学习,感谢社会。”
“用我们自己报答社会”
捐献遗体的目的,是发自内心的报恩。王奎海的小本子上,仔细地记录着每一次政府、社会给予他们家的补助和支持。
“我们太穷,没有什么报答社会的。看报纸说学医的孩子们学习缺遗体,我就决定全家捐献遗体。用我们自己报答社会。”
王奎海不是英雄,但是他喜欢从英雄的话语中寻求力量。在他的小屋中,时常教育儿子的3幅英雄格言格外显眼,上面分别写着——
“祖国越看越可爱,为了保卫祖国,我什么都舍得。”
——黄继光
“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贡献。” ——白求恩
“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要为祖国繁荣努力。”——赖宁
没读过几年书,但是王奎海却会写对联。上联“赞扬三个代表”,下联“感谢党政领导”,横批“永不忘本”,是这个普通山民内心最朴实的感情写照!
记者 仇瑰丽
记者手记
3年前,第一次踏进这个苦难的家庭,就被他们的善良淳朴深深感染。这里有苦难夫妻间的不离不弃!这里有贫困家庭里的感恩之心!这里有悲情人生中的积极快乐!疾病,抢走了王奎海20多年来应得的快乐,夺去了唐桂香母子3人的生命。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场悬殊的战斗中,王奎海一家,无疑才是最终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