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风力发电产业的迅速崛起,吸引来了德国SSB公司、贝克曼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等世界知名风力发电配套企业纷至沓来——
“风车”带来又一道浪漫风景
海风吹拂,阳光洒落,山岭上一座座巨型“风车”,旋
转着优美而神秘的弧线……这种电影画面经常出现的从容而浪漫的意境,不久将会成为青岛独具特色的一大景观。
而构造这一景观的,不仅有正在迅速扩张的本土风力发电企业,而且也有慕名而来的世界风电配套“巨头”们。近两年,迅速崛起的青岛风力发电产业,吸引了德国SSB公司、贝克曼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等世界知名风力发电配套企业纷至沓来,这为青岛风力发电产业链的快速拓延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
“首吃螃蟹”的德国SSB
两年前,国内迅速崛起的风力发电产业引起了世界最大风电控制系统制造商——德国SSB公司的极大关注,经研究公司毅然决定:将风电控制系统部分生产线迁至中国,抢切风电市场的第一块“蛋糕”。
带着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SSB公司总经理鲁普里希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中国考察投资环境。2005年7月,在走访了上海、天津、合肥等许多城市之后,鲁普里希最终将“棋子”落在了青岛。在市外经贸局等部门的积极协助下,SSB青岛分公司仅用了几个月的筹备,便于今年1月份顺利投产,从而成为进入我市的第一个风力发电的外资配套设备生产商。其速度也被北京德国工商会称为创造了德国企业以最短时间落户中国的纪录。
前不久,记者前往我市高科园参观了这家世界“巨头”的生产车间,正巧遇到了刚从德国回来的鲁普里希,他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了SSB青岛分公司的杰作——“变桨系统”。
“简单讲,这个系统就是在风速和风向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桨叶’调整达到输出稳定电能的效果。”
鲁普里希说,最早以前的一些小发电厂还用不上“变桨系统”,后来随着发电系统的扩容,中国的许多发电厂开始从德国SSB公司进口这种设备。而现在,SSB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青岛,将为青岛乃至全国的发电厂节省很大一块成本。
据了解,目前SSB青岛分公司每周就可以生产30套“变桨系统”,主要为国内发电企业供货,以后也可能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
配套企业聚集效应初显
除了德国SSB,青岛的风力发电产业也吸引了其他发电配套企业来青投资发展。记者从市外经贸局获悉,紧步德国SSB后尘,德国贝克曼风力发电钢结构公司前不久也选择了高科园投资建厂,该公司主要生产风力发电钢塔和结构件,它的投产也将填补国内空白。目前该项目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毕,预计十月将正式投产。
与此同时,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的子公司德枫丹公司经过多轮选址,今年也最终落户胶南,该公司将在青岛生产风力发电设备支撑轴。此外,我市与德国在即墨合作经营的15台风力发电机组运行良好,平度等区市目前也正积极寻找客户计划兴建风力发电厂,这为我市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
市外经贸局对德招商负责人淳于贤力告诉记者,在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除水能外技术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风力发电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增长最快,年增长达到35%。美国、意大利和德国年增长更是高达50%以上。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储量居世界首位,而山东的风能储量居全国前三。然而,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还不到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千分之五,同时,绝大部分风电设备仍靠国外进口。这种巨大的悬差,正是世界风电配套企业纷纷看好的潜力所在。
“青岛发展风电产业,可以说是具备了天时地利。”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鲁普里希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动,他通过考察还发现,青岛属于季风气候,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每年的春季、秋季和冬季,风力一般都在3级以上,十分适合风力发电。尤其是沿海一线的山岭上,兼顾了海上发电和陆地发电的优势,是难得的优良地理位置。
“风电长廊”呼之欲出
近年来,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能源生产的战略思想。风力发电,则是这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去过即墨市温泉镇的人可能都见过矗立在该镇凤山和骆驼岭上的十几座壮观的“大风车”。这些由青岛华威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风力发电设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已经为岛城输送了6000多万度电能。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正着手建设三期风场,其装机容量为1.4万千瓦,建成后,华威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万千瓦,一年可发电6000万度。
据介绍,目前在即墨还有两个在建大型风电项目:王村风电场和金口风电场。据悉,这两个风电项目投产后,即墨市的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8万千瓦,按每年2000小时运行时间计算,每年可发电约9.6亿度,预计年售电收入4亿元。按每度电消耗400克标煤计算,每年可节约38.4万吨标煤,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非常可观。
从目前的情况看,风能开发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其投资成本远高于水电和火电,但是,相比水电和火电,风电的后期维护、管理费用极低,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几乎为零。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青岛风电产业链的不断拓延,在不久的将来,青岛将竖起一条融风能开发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沿海“风电长廊”,为来青旅游度假者献上又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报记者
邹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