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结合做大“半工半读”
岛城中等职业教育叫响全国
本报讯 截至目前,全市以“半工半读”继续学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超过1万人。一个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教育尝试,在校企结合机制的助推下,让岛城中等职业教育再次在全国叫响。
据介绍,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中农村贫困学生达2万多人。自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款120万元,每个贫困学生资助学费1000元,每年共资助1200人,约占总数的6%。但是,如果这部分学生“半工半读”,人均每年实习收入以4000元计,1万人的总收入可达4000万元。市教育局局长徐剑波说,工学结合令农村贫困学生多了一个完成学业的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趟出了一条新路。
校企合作虽然是学校与企业的自主行为,但市教育局必须担负政策保障和引领职责,包括专业设置、考核、实习制度等所有细节。市教育局把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结合起来,促使学校与企业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合作。为此,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由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更加有效地指导校企合作。
在统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一是双元制模式。平度市职教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学校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创办了汽车维修、果品加工等6家企业。这些企业为学校创出了一条融教学、实习、生产为一体的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以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建立了由中国集装箱公司、青岛机电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的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所、师傅、设备和用人订单;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招生、确定教学内容、开展生产实践、培养学生技能;集团依托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集团化将同类专业的职业学校有组织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一校一企模式,充分发挥了名牌学校和骨干企业的优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产教结合,为此我市夯实实训基地建设,为扩展“半工半读”奠定了基础。为满足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市政府决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融资、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在胶州湾东、西海岸分别建设两个现代制造业大型公共实训基地。东海岸实训基地以政府投资为主,在现有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实训车间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征地174亩、投资1.2亿元,建设机械、数控、汽修、化工等6个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一项目已被列为2006年十件市办实事之一。西海岸实训基地将依托青岛黄海职业学校和胶南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实训基地。上述两个基地预计2008年全部建成,届时可同时容纳8000多学生实训。
此外,为让“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走得更远,2002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推开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既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又可以积满学分提前毕业。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提供了条件,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搭建了政策平台。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政府四统筹工程到双名牌工程,青岛市中等职业教育一路走来,始终走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前列。如今,工学结合更是破解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难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活力。(本报记者 刘淼)
上一篇:宣判萨达姆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