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日报》向市民开通了一个特别热线,就城市老地名的复活,问计于民:有哪些值得复活的老地名?并说明复活的理由。这个热线犹如向市民开启了一扇自由表达的窗口,让他们捡回了一个又一个几近迷失的记忆。那些在旧城改造中被横扫一空的“小水巷”、“半边营”、“鸡笼山”、“集合村粮库”
等老地名,被市民们一一深情地呼唤,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历史记忆随之被激活,这些老地名也有望重新恢复使用。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一些古迹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新老建筑相得益彰,这些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人们既能从现存的六朝古都的残影中穿越时光隧道,寻根溯源,遥想古城的历史沧桑及其深重的文化内涵,又能感受到现代都市建筑带来的美的享受。但是,跟其他城市一样,南京在旧城改造中,也曾经丢失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包括一些老地名。
一个懂得自省和反思的城市,总会有一股内生力量,本能地寻找城市失去的东西,重拾丢失的记忆,实现城市记忆的自我修复。这次南京发动市民复活老地名,就是这种很有意义的修复。据悉,从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南京将重新启用一些已经消失的老地名,此举深受市民的欢迎。
这个复活老地名的创举很值得借鉴。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曾这样表达地名的意义: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遗憾的是,我们有少数地方政府的领导,对文化保护的认识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古迹、文物被毁时有发生,一些内涵深厚的老地名也不断被取代。这是令人痛心的。
城市要建设要发展,而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当深刻理解地名的意义。新地名要慎重,取消、更换老地名更要慎之又慎。保护老地名,是对以它命名的当地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