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从9月14日起冯小刚转型之作《夜宴》正式面对观众,由于档期正处淡季,开映也是工作日,导致首映日票房平淡,大多数影院白天上座率只有二到五成,晚上六到七成。
中新社发 绍常 摄
中国式大片《夜宴》究竟是谁的盛宴?
九月十四日晚,是宣传了近一年的《夜宴》公映的日子。在媒体的笑场声中,在挤牙膏似的宣传中,在大幅海报的渲染中,在“恶搞”的网络短片中,中国观众终于能够自己买票看到这部讲给西方人看的中国古代宫廷斗争大片。
让导演冯小刚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媒体苛刻的毛病也传染给了观众,这部号称东方式的哈姆雷特悲剧,让很多观众捧腹,称这是本年度除《疯狂的石头》外看到的最好笑的影片。只是《疯狂的石头》笑声背后是一片叫好,《夜宴》的笑场似乎有点莫名其妙。
《夜宴》究竟是谁的盛宴?首先当然是投资方、发行方等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获益者的盛宴。不管观众是否笑场,只要走进影院就是他们的胜利;不管是否有收回成本的票房,合作方已经从大到电子商务、小到钱包收回了成本。至于是否冲击奥斯卡,已经是赚钱之外的问题,也是炒作的方式之一。
《夜宴》是导演的盛宴?可以预计的是哪怕这部电影鼓动了更多的观众进影院为票房做了贡献,大家记住的还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等那些“冯氏招牌”电影。就像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为投资方挣了再多钱,张艺谋的代表作还是早期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应该说《夜宴》是导演名气的佐证,因为终于有投资方找他拍“大片”了,这在中国还是多少导演可遇不可求的梦想,“大片”实际上把中国电影的入门门槛拔高了,把更多的导演挡在外面。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大片运作模式。何谓“大片”?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唯独没有大剧本之说。所以从第一部中国的大片《英雄》到现在的《夜宴》,没有一部“大片”有精彩的剧本,靠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为了打入西方市场,中国的大制作只能迎合西方观众对古老东方神秘功夫的向往,站在已经在西方打出一片天地的中国明星肩上,锲而不舍地将功夫进行到底。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大片”等于“功夫片”或者“武侠片”的尴尬境地。
天知道武侠电影是不是有那么大的魅力,天知道中国观众是不是喜欢看那么多明星吊着钢丝飞来飞去,却不知道最后电影想说什么。尽管一部接一部的大片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剧情上的硬伤,还是有那么多有才华、有名气的导演飞蛾扑火般地往“大片”上烧钱,只能说明中国商业大片运作太成功了。行与不行,先炒起来再说;好看不好看,先把观众忽悠进了影院再说。没有导演会把这些片子当作自己几十年后盖棺定论的东西,因为只要现在能挣钱就行。
与其说这是中国电影的辉煌,不如说这是电影商人的辉煌,而真正的电影本身正在走向无人关注的境地。每一个成功的大片导演背后都有固定的投资人,这些人做成了中国电影大片市场的大蛋糕,每人从中取得自己的那一份。年复一年,其他的导演想挤进去比登天还难。这样的运作下有才华的导演、有才华的演员、有才华的编剧大概都得依附于大投资方的“慧眼识珠”。
于是中国观众只能看到一部比一部烂的“大片”,因为在电影票价如此之高的时代,花钱也得看投资高的视觉盛宴,虽然看过之后不免牢骚满腹,但这也是大片宣传的后期策略之一了。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只有什么时候中国观众修正了“大片”的观念,这些大片垃圾才不会重复上演。但愿《夜宴》是“中国式大片”的终结。但是好像不太可能,因为几个月后就要上映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仍然是国王与王后的意乱情迷的故事。大片只能没完没了,小片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