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能叫得响吗
最近,青岛蓝波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正忙着与美国迈阿密一家游艇制造公司接洽,如果洽谈成功,这家迈阿密公司将在蓝波设立投资150万美元的游艇模具加工中
心,蓝波将可以制造40多米的游艇,成为北方生产豪华游艇的大哥大。
青岛蓝波游艇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于2005年7月,由青岛造船厂和青岛机电投资发展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现有职工20多人,技术工人大部分来自青岛造船厂。
目前,蓝波主要生产意大利Lamberti公司的6米长休闲游艇,船体是玻璃钢材质,由玻璃钢纤维和树脂一层一层刷制而成。今年2月份以来,已销售了14条,其中出口10条,内销4条,出口比例占70%。
蓝波是依靠本地造船优势发展游艇制造的典型。“青岛造船厂就是我们的靠山,它给我们提供技术、市场平台和人才支持。”蓝波常务副总经理马强说。船艇和船舶同属造船业,这些制造人员本来对行内情况比较了解,在游艇制造上就很容易上手。青岛造船厂的客户资源非常丰富,每有客人来洽谈船舶订购的时候,青岛造船厂的领导就将客人领到游艇厂参观,借以吸引客商。
其实,青岛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已不乏时日了。早在1983年,青岛北海船厂设立游艇玻璃钢车间,先后生产过几条游艇,但因成本高、质量存在缺陷而搁置。近几年,随着国内市场对各种快艇、帆船等需求的增长,青岛从事游艇生产的企业数量成倍增加。随着申奥的成功,一些老牌的船厂,如青岛造船厂、灵山船厂等纷纷增加游艇产品。
青岛目前已有20多家游艇制造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青岛邹志船艇有限公司、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青岛鑫和游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凌波船艇制造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主要生产橡皮艇、快艇或帆船,豪华游艇的生产基本是空白。其中松本公司最长的游艇是SB1400,长14米。鑫和公司正在建造的钓鱼艇鑫和400,长约12米。
据青岛市经贸委运行调控处有关人员介绍,因游艇业在我市是新兴行业,游艇产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额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据估计,未来两年,青岛游艇产业产值将可能超过10亿元。
总体规模虽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但青岛游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已具备较高的水准。例如,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11项具有世界水平的专利技术,开发出13个全新产品系列。其制造的“龙之子”双体帆船,整个船身由用于航空的复合环保材料制成,拥有10余项国家专利技术。以青岛立行和青岛松本为首的青岛民营企业,更是击败了日本、英国等船艇制造企业,赢得了2008年奥帆赛工作用艇的生产资格。
另外,游艇制造的产业链也初具规模。与游艇制造相关的上游企业——船舶模具生产、配件型企业逐渐聚集青岛,集群规模初步显现。在即墨市的青岛环保产业基地,纹需机械、太超工具、三澳精密模标等十几家船舶配件企业纷纷落地,造船配件产业链初步形成。2005年底开工建设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集修船、造船、海洋工程与大型钢结构及玻璃钢艇为一体,更是为青岛游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后盾。坐落于此的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则为该区带来了5家配套企业。
但是,目前对于一些游艇企业来说,产业链效应体现还不充分。以蓝波为例,他们的游艇内饰很少采自青岛,舾装件基本由国内一些大城市生产,电气开关多需进口。发动机也是国外的。鑫和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的说法,显示出青岛游艇上游产业链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青岛,连游艇内饰木材都买不到,柚木、樱桃木这些高档木材得到上海去买”。
青岛游艇制造业正在谋求升级。现在来看,青岛制造的游艇以10米以下的小型游艇居多。不少企业正在谋求游艇的制造升级。青岛海特远东游艇有限公司正在建造豪华游艇,名叫Sunsea43,游艇总长13.38米,初步报价为300万元。青岛蓝波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正在洽谈的40多米长的游艇,造价将达到1000万美元。
青岛游艇制造业正在向更高一级的台阶冲刺,但并非没有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高端技术缺乏。目前,青岛除个别游艇企业外,多是贴牌和组装生产,引进的部件多,研发投入的相对来说比较少。游艇核心技术相对较低,难与国外制造商抗衡。发动机则基本都是国外制造。例如,新造的Sunsea43使用的是VOLVO发动机。一些小游艇的发动机也被日本雅马哈、洋马、丰田或本田垄断。发动机可以说是游艇的核心部件,核心部件出自外国,那么青岛在游艇制造产业链上所获得的利润势必较低。这也导致青岛制造的游艇自主知识产权含金量不高。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蓝波常务副总经理马强告诉记者,蓝波在游艇玻璃钢技术上是小有优势的,面对国内游艇技术含量不高的难题,他们正在设法引进游艇制造的核心部件——模具中心,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努力将外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优势。
游艇俱乐部何时盈利
汽车需要停车场来泊车,游艇也需要个“海上停车场”来泊船。俱乐部是前期制造、中期销售以及后期休闲、保养的转换中枢神经,可以说,没有俱乐部的发展壮大,就没有游艇产业的发展。
青岛除了已经建成的三家游艇俱乐部,青岛计划年内动工的还有华爱游艇俱乐部、世界之星国际游艇俱乐部、石老人休闲区游艇俱乐部和唐岛湾国际游艇俱乐部。此外,投入50亿元的华鲁国际游艇俱乐部已与有关部门签订合作意向。但据相关人士披露,在繁华的背后,也有我们一般人看不到的隐忧。
以青岛银海游艇俱乐部为例。银海俱乐部投资3亿元人民币来组建中国第一家按照国际规范运作的国际游艇俱乐部,可谓耗费巨大。但是到目前为止,银海俱乐部的泊位销售虽有所斩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资金回收十分困难。俱乐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光防波堤就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由于泊位价格偏高,许多消费者都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在中国,在青岛,游艇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苛求立即见效益是不现实的。谁能在这个阶段坚持住,谁就将占据未来市场。”
投资量大,审批周期长,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周期长这四座大山困扰着俱乐部的投资者们,令许多想参与到游艇俱乐部建设的公司举棋不定。但是这样的困难也催生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小游艇俱乐部的出现。如青岛利天游艇俱乐部,没有花巨资建设码头和防波堤,平时游艇都停放在岸上,游艇主出海游玩时,工作人员利用起降机把游艇直接放入海中。这样就使游艇主的游玩成本大大降低,扩大了游艇的消费群。但是这种运作模式只适用于小游艇。
俱乐部初现“梧桐树效应”
游艇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厂商和游艇玩家都被俱乐部吸引了过来。
银海俱乐部刚落成,意大利意中、美国海一鸥、英国圣斯克以及日本雅马哈等30多个世界知名游艇品牌便落户银海。今年5月份,青岛银海俱乐部承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吸引了专业客户5600人次,参观客商18000人次,现场交易额突破了8000万元人民币。下半年还有4到5场游艇展销将在银海俱乐部举行。
俱乐部更将带动下游产业的壮大。游艇租售、停泊养护维修、驾驶培训、餐饮客房等配套服务在银海俱乐部已经初见规模。日本某财团投资3000万人民币在银海俱乐部东部建造了中国最大的日式酒店;台湾一企业也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在银海修建了高档健康休闲会馆。这些大手笔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俱乐部的档次和功能,为俱乐部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邵强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青岛拥有极为出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应该大力发展游艇俱乐部,让其带动相关产业的前进。”银海俱乐部负责人表示:“游艇及泊位销售不是主要赚钱方式,最根本有效的方式是利用游艇带动岸上设施的赢利以及游艇的后期消费。”
销售和售后服务前景可观
蓝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强告诉记者,他们正想尽一切办法推销游艇。目前“家庭休闲艇”的销售比较成功,他们一共销售了14条游艇,出口占70%。青岛利天游艇俱乐部替他们卖了游艇,他们就将游艇放在利天俱乐部服役。
青岛许多企业的游艇都远销国内外。青岛立行,产品7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现已在20多个国家设有经销商。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在原有海内外销售点的基础上正积极扩张。
“年底完工的鑫和400钓鱼艇是要销往澳大利亚的,对方就在厂里监造,国内很少有人买这么大的钓鱼艇。”鑫和游艇制造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鑫和游艇销售以东南亚国家为多,在青岛,俱乐部也是他们销售的渠道。
总的来看,国内品牌游艇的国内销售,主要是靠游艇生产企业自身,而国外品牌的销售都是由专业的代理公司来做。
青岛九州三立贸易有限公司代理销售日本雅马哈和英国圣斯克品牌。据销售代表陈小姐介绍,雅马哈游艇的日常保养维护,都由雅马哈公司和青岛远东造船厂共同完成,强强技术联合提供的后期保障,会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海一鸥游艇有限公司驻青岛银海俱乐部的销售代表杨先生则透露:“目前在中国,我们销售的游艇的日常维护保养,都由我们自己多达十几人的技术保障团队来进行,可以为游艇主提供最为详尽的技术支持。你不光是买了我们的游艇,同时还是购买了值得信赖的、超强的服务保障。”
银海俱乐部也有专业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为停靠在俱乐部的中小型游艇提供日常保养维护。“等到游艇俱乐部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我们将全面接手游艇的日常维护,这样就把游艇销售、休闲娱乐以及维护保养都集中在俱乐部内完成,让俱乐部成为游艇产业的母体和晴雨表。这样既能形成集约化管理,又能提高游艇业主的消费质量。”银海俱乐部负责人表示。
青岛发展游艇经济的冷思考
青岛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730多公里,有48个港湾,69个岛屿,受台风影响小,风、浪、流、水温等均适宜于开展海上观光和运动休闲。这些资源在全国堪称一流,发展海上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5年4月青岛被亚太航运界评为“亚洲地区最佳航海城市”。
但游艇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天生丽质”。在采访中,无论是专家,还是游艇生产商和游艇经营者,都认为此行业还有待政府的有力推动。在一片高歌猛进中,我们确实还需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一方面,由于青岛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而服务业最适合的企业所有制形态正是民营;另一方面,航海文化不普及,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从业人员也少到可用“稀有”一词形容;再有,山东人的消费习惯比较低调保守。所有这些,都是制约游艇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凡此种种,既是问题,也是机遇。游艇产业前景广阔,至于何种游艇模式适合青岛,尚待深入探讨。(王国平
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