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传奇人物 一代琴师朱明德(1)
孙卫国
上个世纪20年代,朱明德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按说南方人多是喜欢南方流行的剧种,苏州人更喜欢土生土长的苏州评弹,可小时候的朱明德对这
些都不感兴趣,只对京戏情有独钟,家人带他看过的京戏,回到家中他常能大段大段学唱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明德对京戏的执着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围着戏班转,渐渐地他迷上了侧幕条里的乐队。铿锵的锣鼓,悠扬的琴声让他不能自拔,朱明德决心要当一名琴师,将来他要为他仰慕的那些名角操琴。那时他没有钱请老师,连件乐器也没有,何谈学艺?朱明德辗转反侧终于想出了主意,先从鼓板开始,凭着记忆他记住了整场戏的鼓点和板眼,然后找两根木棍就地而练,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把整个戏班演出剧目的鼓点全记下来了。 一次临开场前,戏班鼓佬家有急事告假,这可把戏班老板急坏了,朱明德自告奋勇要当鼓佬,老板虽有怀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救场如救火,硬着头皮让他上了场。朱明德憋着心气要表现一把,上了台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那鼓板打得真叫有板有眼,全不像初次登台的毛头小伙,老板那颗悬着的心算放下来了,朱明德也算跨出了入行的第一步。为了能得到多上台的机会,朱先生把月琴、三弦、二胡、京胡全学会了。那时候学艺没有乐谱,全凭老师手把手教,但朱明德没这个条件,现场有人热心指点一下就不错了,这么多的乐器所有谱调全要记在脑子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朱明德凭着自己超常的音乐天赋做到了。之后,各地来苏的戏班乐队里临时缺了什么,都会找他顶缺,朱明德在当地京剧行里也就小有了名气。
为了求发展,朱先生来到京剧名家汇萃的上海。很快,朱明德听说有个名家要请琴师,急忙赶去试琴,没想到他刚开弓人家便让他停下来,简单寒暄几句师从门第等问题接着摇头送客了。受此打击朱先生没有恨天怨人,他知道都是自己学艺不精,更清楚当万金油是不会有出息的,他发誓一定要练精京胡,要当名家的琴师。
会拉京胡不难,难的是拉好拉精,京胡是高音乐器,琴弓与指法配合哪怕是毫厘之差也会出现噪音,总之非常难以掌握。为了练好琴朱明德只要挣得填肚子的钱,其余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屋里练琴。到了晚上,他怕影响邻居休息便用被子堵上窗户,练一阵琢磨一阵,不知不觉天亮了。由于堵着窗户不知道时间,朱明德经常颠倒了白天黑夜,时不时地深更半夜外出买饭,惹出不少笑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朱明德的京胡拉得出神入化,快如行云流水,慢似如歌如泣,特别是他的打指技巧更是无人能敌。当朱明德再上台时,已经没有人把他看作可有可无的替补,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好琴师,京胡也再没离开他的手。
朱明德的演奏风格非常适合老生唱腔,上世纪40年代,京剧泰斗马连良先生赴沪演出,一次偶然机会听了朱明德的伴奏,急忙把朱明德请了去,两人谈得甚为投机。在马连良先生的邀请引见下,此后朱明德经常为马连良、俞振飞等先生操琴。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期,朱明德也为京剧新生代的张君秋、言慧珠等名角伴奏。这时的朱明德已经可以伴奏京剧各个流派的唱腔,他在界内名声大噪。
1949年,受马连良先生的邀请,朱明德随俞振飞、张君秋等去香港演出。演出期间,恰逢新中国成立,由于这些艺术家解放前都是在敌占区演出生活,接触的多是反动宣传,对共产党新中国不了解,恐惧心里驱使他们全都滞留在香港。这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他多次让人捎话讲明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并做出对待艺术家的具体指示,打消这些艺术家的疑虑。从1951年10月到1955年,马连良、俞振飞、张君秋、红线女(粤剧)等表演艺术家先后回大陆,当时朱明德的亲属在香港已有了基业,亲属们也有意让他留港转行,但朱明德割舍不掉他喜爱的京剧,更舍不得伴随了他近二十年的京胡,毅然随队回到大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