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乃至贫血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作为判断孩子营养不良的指标。此法虽然可靠,但发展到了这步田地,孩子的健康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人留下“亡羊补牢”之憾,显然不是上策。
其实,孩子营养状况滑坡往往是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出现。
父母若能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营养不良扼制在萌芽状态之中。
最新研究表明,以下信号特别值得家长留心:
一、情绪变化
美国儿科医生的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当孩子情绪不佳,发生异常变化时,应疑及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 >>>如何防治小儿营养不良
如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反映迟钝,表情麻木,多提示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元素,应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铁、高蛋白食品。
若孩子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可能表明休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裨益。
如果情绪多变,爱发脾气,这些甜食过多有关,医学上称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除减少甜食外,多安排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大有必要。
至于固执创任性,胆小怕事,则可能维生素A、B、C与钙元素不足,故动物肝、鱼、虾、奶类,果蔬等食物便成为必吃食品了。
二、行为反常
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孩子行为反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多为机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结果。在饮食中添加富含此种维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桔子、苹果、白菜与莴苣等为最佳“治疗方法”,奥妙在于这些食物所含的甲茎水植酸和维生素C可增强神经的信息传递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这些症状。
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表明氨基酸不足,宜增加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豆类、奶、蛋等。
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元素的一个信号,应及时增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松、虾皮等。
喜吃纸屑、煤渣、泥土等异物,称为“异食癖”,多与缺乏铁、锌、锰等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入牡蛎等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孩子较为理想的盘中餐。
延伸阅读: 小儿营养不良该这样做
营养不良,俗称“疳积”。小儿营养素摄食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消耗过多,使小儿皮下脂肪菲保体重明显低下、消瘦或水肿。此类小儿抵抗力低下,容易得病,天长日久,生长发育停滞。体重低于正常同年龄小儿均值15%~25%为1度营养不良,25%~40%为Ⅱ度营养不良,40%以上为Ⅲ度营养不良。或以比均值低于一个标准差以上为轻度,低于二个标准差以上为中到重度。重度营养不良者往往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弹性差,反应迟钝、少动,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智力落后,食欲减低,消化功能差。常合并贫血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约三分之二小儿合并锌缺乏症。
哪些原因可引起营养不良
(1)长期喂养不当,热量不足:出生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未能合理选择主食,而以米汤、米糊等低蛋白低热量食品作为主食;或添加辅食不及时,到了8~9个月以菜汤拌稀饭。
(2)骤然断奶:不能有计划有步骤为小儿断奶,而是突然断奶,从流汁直接到固体;或原一日六餐减到一日三餐,使小儿肠胃不能适应,民间俗称“奶痨”。
(3)肠胃疾病:长期腹泻,先天性畸形如唇裂、愕裂、幽门狭窄、贲门松弛,过敏性结肠炎,频繁呕吐等,影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肾炎、肺结核、肺炎、肺脓疡、麻疹、百日咳、败血症。因长期发热,食欲不振,消耗增加而致营养不良。
(5)体弱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或因难产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体弱儿容易得营养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婴儿湿疹:由于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比如长期不吃鸡蛋、鱼、肉而只吃素食,使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因湿疹而断奶,改用米糊之类。
小儿营养不良应多吃什么
营养不良小儿应选含优质营养素、高蛋白、高热能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井同时给予充足的多种维生素。婴儿以母乳、牛乳、乳制品为最合适。重症可先试用脱脂奶,逐步过渡到半脱脂及全脂奶。也可用豆浆、豆奶给小儿当主食。每日吃少量鱼泥和植物油。如果消化功能好,逐渐过渡到蒸蛋羹、肉末、肝末以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米汤、稀粥、米糊过渡到厚粥、面条,2岁后可以吃软饭。鱼和蛋羹是比较容易消化的。豆制品对营养不良婴儿也比较适宜。甲鱼、鳗和黄鳝营养价值虽高,但不易消化,有时反而引起腹泻或食欲不振。增加营养应从少到多、少量多餐开始,切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