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电影《夜宴》编剧盛和煜来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加贝塔斯曼书友会活动,就电影以及小说《夜宴》与读者交流,记者借此机会对其进行了采访。
近几天,电影《夜宴》在全国几个城市进行点映后,听到不少批评,尤其是针对台词常常出现笑场,对这个问题,盛和煜感觉十分苦恼:“我的
台词写得很牛的,记者怎么就看不懂呢。”而且他强调,虽然笑场与编剧无关,但希望大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整部影片。
谈剧本
《夜宴》不是中国版《哈姆雷特》
问:电影和小说为什么叫《夜宴》?
答:最开始我也问过小刚这个问题,因为最早邱刚健写的剧本叫《宝剑太子》,小刚写的时候变成了《夜宴》。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说不清楚,你自己能够体会到的。
后来我写剧本的时候,设计了《夜宴》的大体框架,把故事结局、人物高潮、情感高潮都放一场夜宴中,我体会这是叫《夜宴》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场盛宴,人的各种欲望都在这里表现出来。另外,《夜宴》也与韩熙载的《夜宴图》有关,我们希望其中能带有中国文化的东西。
问:虽然故事框架是从《哈姆雷特》而来,但毕竟内容是中国历史故事。想知道小说思路来源以及厉王、婉后等有原型吗?
答:没有原型,我在写作时有意把婉后和武则天区分开来。
问:因为小说的故事脱胎于《哈姆雷特》,因此有人说《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对这种评价您是什么态度?
答:我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夜宴》脱胎于《哈姆雷特》,这个是确定的,最早台湾邱刚健的剧本也是从那个而来。但到了我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重新创作的,人物情感、故事结构、人物关系等等。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夜宴》里有中国味道,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人物情感、行为方式、结局都是中国式的。等看电影时,你们就会感觉到我说的这种味道。
问:《哈姆雷特》的主题是“生存还是死亡”,《夜宴》呢?
答:对《夜宴》来说,西方式的哲学主题可能难以理解,中国人毕竟是崇尚感性的。所以,我和小刚多次交流,最终商定,将“欲望”作为《夜宴》的主题。我们想在影片中表达这样的观念:欲望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因为影片展示的,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欲望,又同时被欲望毁灭的时期。
问:《夜宴》创作过程顺利吗?
答:我写东西从来就不顺利,非常慢,估计差不多是全国最慢的。《走向共和》最开始只写了20多集,但我写了3年;《夜宴》我写了7个月,太慢了!
问:为什么这么慢呢?
答:就是考虑的太多,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推敲,比如《走向共和》剧中人物衣服上的扣子是什么样的,我都要去考证一番。我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能对得起观众和读者。
问:看《夜宴》的小说时,我很惊讶。因为现在很多电影小说基本就是从剧本而来,不做太多的修改,比如里面内容比较强调镜头感,忽略心理描写。但《夜宴》不同,可以看出来是很精心写成的。为什么对小说这么精心?
答:怎么说呢,一说成了批评别人,不太好,所以现在是越做越商业,唉。这个小说少不了第二作者钱珏的功劳,我把剧本给她后,主要是她写,她写完后拿给我看,我提出想法和建议,最后再与责任编辑一起沟通。
问:小说和电影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答:电影风格是比较浓烈,小说则是比较阴柔,但不压抑不变态。小说与电影中,虽然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没有什么变化,但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所以带给受众的也是不同的感受。在电影中我们探讨的是欲望,在小说中我们探讨的是欲望深处的东西,是寂寞。
盛和煜说:如果是别的演员说那句台词,就不会有问题。
谈导演 冯小刚是一个忧郁的人
问:当初是冯小刚导演主动找您写《夜宴》剧本的,他为什么选择您这样一位从没写过电影剧本的人呢?
答:他找我写剧本,是因为他看过我写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他看过《走向共和》剧本,因为剧组当时准备请徐帆演那部戏,小刚当时对徐帆说,如果不演《走向共和》,你会后悔十年,这是我十年来难得看到的好剧本。因为这部戏,他对我有比较深的印象。
《夜宴》第一稿是另一位台湾作家写的,他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完全做了中国式的“翻译”。看了这个本子,华裔兄弟公司和小刚都有点不满足,准备找个人写台词,这时《走向共和》的导演张黎推荐了我。小刚找到我时,给了我一个本子,是他自己写的,只有前面一部分,后面的人物情节都没有。我看了后对他们说,如果让我搞,那完全是另外一种形式,整个剧本要重写。他听了我的想法特别高兴,感觉很投缘。
问:您如何看冯小刚在《夜宴》中的转型?
答:如果冯小刚永远拍《不见不散》这种类型的电影,大家肯定有看腻的一天,而且会说冯小刚就那两下子。所以你现在把他叫转型也好,叫突破也好,我觉得这是小刚大智慧、大勇气的一种表现。而且这对中国电影只有好处。
问: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跟他打交道过程中,我觉得他是很忧郁的,但他把快乐的一面给了观众。而且我认为艺术家的本质应该是忧郁的。在《夜宴》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他的思考。关于欲望的思考、关于寂寞的思考,还有很多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问:合作中,你们有分歧吗?
答:肯定有分歧,如果艺术上没有分歧也拍不出好作品。就像冯小刚说的,最不希望的就是大家全听他的。我是电影圈外的人,我认为编剧应该有独立的价值,中国电影很大程度上的失败,就在于不尊重编剧。而冯小刚是懂编剧的,他很尊重编剧。小刚曾经跟我说过:“盛老师我发现,你第一能把握大方向,第二能坚持。”
谈“点映笑场” 葛优对笑场也很苦恼
问:这个片子目前在一些城市做了点映,请媒体看看效果。但在一些评论中,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笑场,尤其葛优说话容易引起大家的笑声,这似乎与电影本来的伤感风格并不同。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答:我最早看的报道是说《夜宴》点映,无人喝彩,有人笑场。后来我到网上把所有的报道都看了一遍。怎么说呢,评价分两方面,一边是娱乐记者的批评,一边是院线经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昨天我跟一个好朋友,《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的制作人说起这个事情,我说怎么着这些记者也是大学毕业吧,怎么连这种台词都听不懂。我知道我说了这句话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但我不怕。
我觉得小刚对这个事情的解释很正确,他说因为中国的观众对葛优已经有了模式上的认识,如果这个片子拿到国外去放映,大家看到葛优绝对不会笑。
现在这个事情搞得葛优也很苦恼,因为他为演好厉王这个角色下了很大工夫。
问:在报道中举过几个台词的例子,笑得最多的是葛优的一句台词。当时厉王要把太子当作人质送到契丹,但章子怡扮演的婉后不同意,说对方送来的是假太子,你为什么把真太子送出去。厉王说:“我们不学他,我泱泱大国,应以诚信为本。”还有一句,婉后身体不适,厉王心疼地说:“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半夜还蹬被子,受凉了吧。”大家听到“蹬被子”也感觉可笑。
答:先说“诚信为本”,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现代语,但“诚信”是古汉语里的话,“为本”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用的比较多了。“蹬被子”这句话如果不是葛优说,让别人说,比如陈道明说,大家会觉得很柔,不会有其他想法。
其实这些都是我很得意的台词,但被这么一笑,我真有点“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问:但现在大家因为这几句台词对电影提出了不少批评,您怎么看待?
答:其实笑场不重要。我看到葛优时,有时也会想起他以前的角色。但你不能因为这几句台词把小刚的电影全盘否定,因为我知道他对这部电影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如果你觉得台词有问题,你就事说事,而且我相信台词好不好总有公论。在电影点映前,我们小圈子里的人曾经内部看过一遍,大家可是集中表扬台词。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葛优说话他们笑,就连章子怡扮演的婉后说话大家也笑。有一句婉后说的“太子不应当是杏花春雨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而应当是君临天下、雄视四方的男子汉”,为什么这句台词大家也笑,我不能理解,又没文化,又没艺术感觉,都是大学生啊,我给艺术院校的学生讲他们都能听懂。
问:台词笑场,您认为是葛优的问题,还是记者、观众的问题,还是您的问题?
答:葛优肯定没问题,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不管谁的问题,我敢说编剧没有问题,我的台词写得很牛的。要有机会,我很愿意与这些记者坐下来进行交流。
谈演员
章子怡第一次凭表演征服观众
问:我知道最初剧本中没有章子怡,她是后来加盟的,对她的演出您怎么看?
答:和章子怡最初的交流是在改剧本阶段,我把原来为巩俐设计的大皇后改成了由她演的小皇后。我一直觉得中戏毕业的人还是很不错的,在章子怡身上再次证实了中戏学生那种扎实的专业功夫。而在她以前的电影中,这种专业性被掩盖了。有这样一个细节,国外片商在设计海报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章子怡在电影中拿过一次剑,那么海报上就是这个内容。由此可见,在很多人眼中章子怡只是个会拍武打戏的演员,而其他方面被掩盖了。
我曾跟她说过,在《夜宴》中,你征服观众的既不是中国符号的代表,也不是靠本色,你将以表演吸引观众。
问:对其他演员怎么看?
答:我和吴彦祖基本没打过交道。
葛优绝对是胜任这个戏,他专门请我吃饭,让我给他说戏,从他的敬业精神就能看出来他对这个电影的投入。
对周迅,在认识她之前,我觉得她就像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现在我才知道她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承认。她在我眼里就是艺术的精灵。我俩第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在这个戏中最得意的台词和感觉说了出来。她还曾经要求我给她说戏,我说了几句,她的眼里就全是泪。其实当时我说得很干巴,但她的艺术感悟力极强。
谈个人
务农七年修过铁路
问:看您的简历,有一点让我好奇:第一点,您是“老三届”知青,务农七年,修过铁路、水库,当过浇铸工。1978年年底调入常德从事专业戏剧创作。我想知道戏剧是您从小的爱好吗?从工人一步成为戏剧专业创作者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答:对,在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刚刚拿到大学准考证,就被调走从事专业创作了。之所以被调去搞戏剧,是因为我在水库时办了一张报纸,叫水库战报,在当时非常有名,我是个小名人。我那时连采带编,你们记者的活儿我很熟悉。而且报纸也需要诗歌,约不来稿我就自己写,还写歌词。所以常德方面就知道了,把我调了过去。
问:在戏剧创作方面,您可以说是名声显赫,多次获得国家政府的“文华大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大奖。调入戏曲创作室时您就已经喜欢戏剧了吗?
答:那时候谈不上兴趣,都是很实际的考虑。包括办报纸,因为我体力上还是不行,办报纸工资还高一点。那个时候写戏就是个饭碗。我是在工作后,逐渐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的。
在阅读方面有特异功能
问:您从来没上过大学,但写过这么多好作品,而且还在中戏、香港中文大学讲课,这其中有什么成功的奥秘吗?
答:我在阅读方面有个特异功能,当然现在功力稍稍差一点了。我以前读书时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目一页。我在念初二时就把当时能找到的外国名著全部读完,甚至包括科幻系列,更不用说《红与黑》这种名著了。我写《走向共和》时给我半年时间专门读书,后来我看的书摆在地上长度有三四米,而且没有通俗读物全是剑桥明国史、剑桥晚清史这种学术书。
问:您写过很多种戏,湘剧、京剧、广东汉剧、湖北花鼓戏、歌剧、舞剧、电视连续剧,现在又做电影编剧,觉得您简直是多才多艺。您是如何做到不同艺术题材的创作转换的?
答:这个对我困难不大,我这方面的准备非常充分。我调到戏曲工作室后,第一年就把国内所能找到的剧本全部读完,一点儿都不夸张。所以各种剧种的风格、形式我都了解。另外,其实我不太喜欢戏曲,更喜欢话剧、歌曲,但被弄到这一行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
湖南广电集团的艺术总监
问:虽然您在戏剧创作方面在业内非常有名,但大众可能对您的了解是从电视剧《走向共和》开始的,以后您的创作是否会逐步往影视转移?
答:我现在在湖南的广电集团做艺术总监,主要抓文学方面的内容,所以以后可能策划电视剧多一些,但舞台剧和电影我肯定会自己来做。因为前者是我安身立命之本,虽然现在我不在这个行业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找我写,有朋友、有老师,老师你是不能拒绝的,我自己也喜欢,因为舞台剧感觉是你在电视剧中找不到的;之所以写电影,是因为电影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说我个人,而是希望通过电影真正地改变一些东西。
中国媒体太看重奥斯卡
问:您开玩笑时曾说过自己出名三次了: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刚写戏时,第一部作品就由中央歌剧院演出的,反响很大;第二次是写了湘剧高腔《山鬼》,在国内外戏剧界都有影响;第三次是写《走向共和》,现在应该是第四次了。您如何看待成名?
答: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特别是娱乐中,编剧的地位是非常不重要的,因为不重要出了问题找你,《走向共和》观众有疑问,人家说这是编剧的问题,就不说其他人的问题。但所谓成名带来的好处是没有的,你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问:《夜宴》已经宣布将参加奥斯卡角逐,您觉得自己有没有可能拿个“最佳编剧”奖?有过这样的期望吗?
答:没有,我从来不做这样的期望。第一,我觉得中国媒体把奥斯卡看重了;第二,我这个东西……以后吗?以后我会写更好的东西,可能会吧。
信报记者赵明宇/文郝笑天/摄
■采访手记 聪明极品盛和煜
采访盛和煜之前,曾经看过别人写他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如果聪明有极品,他(盛和煜)就是极聪明之人了。”
聪明肯定是聪明,否则盛和煜不会在戏剧界内获得那么多大奖,不会游刃有余地驰骋在不同剧种的剧作中,更不会写电影出手就是和冯小刚合作。
不过在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聪明,而是坦率,面对不同问题,他几乎都是有问有答,没有丝毫躲避。当被问到《夜宴》点映为何遭遇笑场的问题,盛和煜操着一口“湖南普通话”,有滋有味地背诵起台词,模仿当事人的口吻和语气。完了,他反问记者:“这些台词是我非常得意的,我写得很牛的,那些人为什么就听不懂呢?”虽然自己从没上过大学,但盛和煜却勇于质疑那些看点映时笑场的记者,“他们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啊。”
在采访中,他惟一的一次不太“坦率”是最后一个问题。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期待凭《夜宴》夺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时,他却闪烁其词:“我这个东西……以后吧,以后我会写更好的东西,可能会吧……”虽然录音笔里没有录下他吞下的后半句话,但记者可以感受到,在下一部作品中,盛和煜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待。
盛和煜湖南人,1948年出生。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代表作品有:湘剧《山鬼》、汉剧《蝴蝶梦》、花鼓戏《闹龙舟》、京剧《黄荆树》、舞剧《边城》、电视剧《走向共和》、电影《夜宴》。至今已多次获得国家政府奖“文华大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