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在城市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现代建筑对传统历史遗产的替代甚至侵占。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以使城市文明承前启后。
8月14日《新京报》报道,杭州市政府发文规
定,“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的规划编制、体制改革、经费落实、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标纳入县(市、区)各级领导责任制加以考核;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的,要追究各级领导的责任”。
坦率地讲,在中国这个世界文明古国,尽管曾经有那么多积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近现代历史中,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程度也和这些遗产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影响一样惊人。到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在一座座钢筋水泥堆砌却缺乏文化传承印记的城市里生活,并不幸福。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的确,一个优秀的城市,首先是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我们把那些建筑比成城市个体的骨架和肌肉,那么,城市的文化氛围,就是它的精、气、神。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尊重、保留和爱护,不仅体现了城市决策者的远见和修养,还体现这个地方市民的文化层次。
记得在美国考察访问时,我曾造访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的首府,那是一个由两个历史城市结合而成的现代城市———在绿树掩映中,人们时刻能从明尼阿波罗斯和圣保罗这两座城市的古建筑中,感受到她的文化积淀,而绝少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浮躁。
一位欧洲朋友告诉我,就在亚洲各国竞相建造摩天大楼,高楼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却刮起了一阵“反建高楼风”。2004年,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市热热闹闹地举行了一场投票。最终,市民阻止了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和南德出版社拟在市内建造的148米和146米的两座高楼。市民们不愿意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破坏自己城市的传统风格,更不愿意自己舒适的城市生活受到任何干扰。今后,慕尼黑市中心著名的圣母大教堂的塔尖是其他建筑的高度限制,即高度不能超过100米。
很多国家有限制城市楼房高度的监管机构,在德国有“高楼局”,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审批高楼建设项目,限制建筑高度,对新项目进行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评估。如在古建筑区不得兴建高度超过古建筑的新建筑,把握新建筑与古建筑风格的协调。
而在西欧,城市管理者对文化的建设则近乎苛刻和狂热,比如,西欧的多数城市都有“色彩委员会”,它负责规划和审批房子的颜色风格,以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和传统文化氛围保持协调。
回到中国,我们一方面要从中借鉴很多经验,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现实的困难。事实上,即便一个城市有了诸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但只要没有涉及到对人———即管理者———的直接约束,那么,一些管理者就总会基于表面政绩的追求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规避这些规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杭州市的最新规定,从人的层面抓住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牛鼻子。可以设想,如果既有关于建筑管理本身的规范,又有对管理者的直接约束,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或许会有一些新的起色。当然,从更长远和宏观的角度而言,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靠的是全民的意识强化和制度保障两条腿。而后者又是前者形成的催化剂。作者:陈杰人
责任编辑:孙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