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打擂”时,整个教室被50多个“神童”塞得满满当当 |
|
最后结业时,只有6个孩子站得稀稀拉拉 |
6名坚持到底的孩子昨天领到“神童国学班”结业证书
儿童国学热该不该提倡大家各有说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妈妈,你可不要揠苗助长啊。”你相信吗,这句话出自一个5岁孩子之口。
这个“语出惊人”的孩子叫孙志均,是神童国学班最小的学员(早报曾于2006年1月做过连续报道)。昨天上午,他和其他5名同窗一起领到了结业证书。
2006年1月2日,江苏路社区文化教育发展协会通过早报摆出“国学神童擂台”,打擂选出32名孩子组成神童班,免费教授古典经籍《道德经》。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很多孩子没能坚持到底,有的是因为父母有事不能来送,有的是因为参加了别的辅导班。最后,7个孩子完成了《道德经》的学习。昨天,其中6名孩子领到了结业证书。
“孙志均训他的妈妈,我的孩子训他的小朋友。”在国学班授课的逯老师说,她的孩子9岁,也在学《道德经》。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欺负他,他就认真地告诉那个小朋友打架是不对的。回家后,逯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孩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让孩子从小就背诵国学经籍,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就此问题,记者昨天采访了几位市民,得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答案。
刘先生 “国学热”纯粹跟风
“孩子那么小,根本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等到他们到了能理解文言文的岁数,说不定早已经把背的东西忘光了。现在的‘国学热’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风。”经营书店的刘先生说,他不打算让自己6岁的孩子学国学。
刘先生认为,孩子天性活泼好玩,让他们去学习那些深奥的文言文,实在太枯燥了,“童年就一个,我可不想让孩子在枯燥的背诵里浪费掉。”
王先生 囫囵吞枣不如不读
“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学国学。”孩子已经6岁的王先生说,虽然有很多经典古文值得学习,但是其中搀杂着许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儒家中庸、道家避世、法家重刑等。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不能有区分地接受,囫囵吞枣将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
另外,许多古文里的思想已经远远跟不上这个时代了,王先生还担心孩子小时侯学了古文会在以后的人生中缺乏竞争力。
孙妈妈 孩子早晚会开窍
在让不让孩子学国学这个问题上,孙志均的妈妈态度非常明确:“学!”
孙妈妈说:“别的孩子我不知道,我的孩子特别喜欢国学。开始的时候,他在我们的监督下才肯背古文,现在他背古文根本不用人看,还整天嚷着要跟我比赛。”“那你是否考虑过,孩子根本是在囫囵吞枣呢?”孙妈妈回答记者说:“他能明白很简单的句子,但绝大多数都不懂。不过,他早晚都会‘开窍’的。”
专家古人都是这么学
“古人不都是小时候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背诵古文吗?他们当时也不明白含义啊。”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于女士认为,学习国学对孩子有好处,即使现在不明白含义,但经过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会对孩子形成深远的影响。同时,于女士建议入门时最好先学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例如唐诗等。
对于“国学热”的现象,你有何看法,欢迎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记者 许芳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