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追踪 | 晚报讯
昨日,本报报道了浮山湾突现大面积浮冰的消息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不少市民
打来热线称“近年来还真是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并希望多了解一些“奇冰”的情况。昨日,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也来“破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研究员蒲书箴说,以前没听到此类报告,不过,结合浮山湾地形及气温来分析,应该是如下原因:
首先,要成冰必须达到一定的低温,所以要具备低气温条件,这就可能有微气候的影响。虽然昨天凌晨报的最低气温是-1.5℃,但气象局测量的这个温度一般是根据百叶箱的温度,青岛地形复杂,又有山又有海,并不是所有范围都是这个温度,局部地区有可能会出现更低的温度。如同下霜,不是所在地方都下同样大小的霜,这就是微气候。
其次,这种冰不是海洋里的冰,可以称为陆缘冰。陆缘冰形成在海水与陆地交接处,如果在夜间气温最低时又适逢退潮,坑坑洼洼中的水就易结冰,形成的就是陆缘冰。在退潮时,海水会把冰带走。
第三,从浮山湾那里的地形看也是有可能的。音乐广场附近、三浴西南有不少岩石,还有一段路在海水高潮时也能打上来,形成陆缘冰后,海水又把冰带走,向下风方向运动,冰顺风漂流到五四广场附近。
“‘天作之合’成就了‘奇冰’。”他说。(巩合生马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