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特别报道 > 特别报道更多 > 评论分析 > 正文  
南方报业: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
青岛新闻网  2005-12-04 09:21:55 南方报业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与去年一样,“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仍是核心指导概念,而与去年和往年不同的是,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等等,都是直接作用
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问题。

  中央文件直通百姓账单。国家政策的民生化倾向,来自于领导人的亲民风格,来自于政府职能回归的逻辑引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社会现实的需要。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改革年。中国社会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最重要转变,就是直面长期隐匿于民间的各种情绪、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源于每一个具体个人在其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不满和失望,源于民生。正是有了这种直面现实的态度,才有了2006年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

  将民生问题作为重点放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再一次澄清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抛弃惟GDP论之后,在将环境损耗纳入发展成本之余,在着力于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之外,还必须要恢复清醒的目标意识: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中,人民生活的改善还是经济发展健康状况的指标。在一个体制健全、良性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相伴而生的,不需要特意去强调。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特殊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甚至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被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但经济增长不会自发自动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体制不会自动更新,与之配套。在体制不配套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出来的经济增长,更不会自动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自动地缓解社会矛盾。

  医疗、教育、就业和收入分配,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回看其问题成因,与不完善的体制环境、与经济激进增长纠缠相关。医疗、教育经历了一场无法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而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无法得到公正合理的分配。收入分配问题更加直接,经济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也在加大,GDP年年高速增长,享受其成果的却只有少数人。这些社会矛盾在经济增长中累积,终于浮出水面,今天清晰地凸显在百姓的抱怨中、媒体的关注中和政府的视听里。这些矛盾本不是经济增长本身之错,却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

  解决社会矛盾需要的是政府的清醒和自觉、主动和果敢:改善百姓生活,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根本目的如果不能伴随经济发展自发实现,那么必定是在更大更深远的地方还存在问题。民生是社会图景的微观像素,也是社会健康的全息缩影。将民生问题放在经济工作中讨论,表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深度理解;将经济工作放入社会全景中做均衡考量,表明社会发展的焦点正在向经济发展之外放宽、放远。 (社论)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中国青年报:天灾背后有“人祸”的影子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