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威海再次发力“精品城市” 本报威海讯 如何利用千公里绵延海岸线成就威海城市发展的“精品”高度,如何从城市规划的战略高度打造一个全新威海?日前,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齐聚威海,
就《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 据了解,这是继1958年以来,威海第5次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定位。从一个轻工业城市,到工业、港口、旅游城市,到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化海滨城市,再最终凝眸于以现代制造业、海滨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城市,威海的最新一轮关于生态城市的定位,昭示出其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独具匠心的“环境借贷观”。威海认为,威海的生态环境是天赐的,威海还认为,威海的生态环境是“借货”而非“继承”,好环境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使用的,必须连同“利息”(即发展成果)完好无损地还给子孙后代。因此,未来威海将把60%以上的城市建设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
新一轮城市规划,无一不体现威海定位之精巧。威海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山、海、岛、林、滩、湾等资源特点,未来威海将围绕“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状结构发展。总长132.9公里的市区海岸线谓之“一线”,这“一线”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域。市区356.3平方公里的众多山体“绿核”谓之“多核”,构成了威海山海交融的重要景观,是威海“环境牌”的重要阵地。多组团是指“一主两副多分区”的模式,以环翠中心城区为主核心,联动发展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和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城市副中心区,协调发展张村、羊亭、温泉、崮山、草庙子等城市组团。这次规划完全打破从前的行政区划界限,把中心城市和三个县级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专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镇为连接点,以环海大道、市区间高等级公路为连接线,初步构筑了中心城市与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对接的“组团式城市群”框架。
在半岛城市群的坐标里重新对自身产业基础进行考量后,曾经以高科技为主攻目标的威海,在产业定位上作了一个明智的选择:现代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两条主轴凸现出来。威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韩明秀告诉记者,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威海紧紧围绕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面向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围绕这一产业发展战略,威海“两带两线”的产业布局正在形成,沿千公里海岸线的滨海现代旅游度假业和临港工业带,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区—荣成—石岛一线布局了两条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向城市内陆区域聚集,成为威海未来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威海城市化率达53%,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7.1%。城市空间布局的舒展,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双翼,为威海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助力。
评审团一致认为:《规划》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对基础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战略入手,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的城市发展总目标、规模、布局符合威海实际,提出的海岸带空间管制规划、脆弱资源保护规划、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等内容有新意,是一个有特色的规划。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成果,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威海应进一步从区域角度,深入研究威海与青岛、烟台的关系;要在精品城市的创建上下功夫,比如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布局,比如双岛湖地区的开发要弱化,合理安排南部发展区等;随着不断的发展,威海还应深化城市交通规划,解决好对外交通、城市组团间的交通,强化城市静态交通规划;同时还应完善绿化规划,突出城市风貌特色,注意刘公岛、环翠楼的保护和利用等。(本报记者徐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