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善灾害救助体系的具体举措,民政部在今年年初,各地初步做到大灾3天内中央资金到位、24小时内救灾物资到位的基础上,再次提出要求:发生因灾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灾情,县级民政部门要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将灾情直接报告民政部,同时报告党委、政府和省、市民政部门。
这是昨天民政部副部长贾治邦在
2005年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工作分析会议上表示的。贾治邦在会上说,总体来看,今年属灾害偏重年份。今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成灾早,而且多灾并发、重灾连发,人员伤亡大、财产损失重。
截至6月30日统计,今年以来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943人死亡,失踪205人,紧急转移安置321.2万人。各地因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4.9亿元。
而根据2月全国救灾救济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信息,2004年全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2250人死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02.3亿元。相比而言,似乎今年的受灾情况并非那么严峻。
针对近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抗灾救灾协调能力。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会上表示,今年来,民政部启动三级响应4次、四级响应4次,先后向灾区派出15个工作组,及时收集灾情、下拨救灾应急物资和资金,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记者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放18.4亿元春荒救济款,1549.4万张灾民救济卡,救助灾民4552万人。
李学举还说,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下称《应急预案》)。“今年的自然灾害与往年相比,来得早、伤亡大、损失重,时下又正值汛期,各地一定要认真落实《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快速响应,切实把救灾工作抓紧、抓好,妥善安排好灾民生活,有效维护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贾治邦在2005年全国救灾救济工作会议上还提出,我国将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和备灾工作,建立省、地、县各级救灾通讯网络,确保灾情到来时灾情统计及时准确;切实加强民政、水利、农业、气象、统计等灾情统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建立灾情定期会商制度,完善24小时灾情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各地要根据本地灾害特点和救灾实际,建立救灾物资的保障和供应工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类救灾物资调运渠道畅通,24小时内调运到位。本报记者
常菁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