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宗伟
南部山区是省城重要饮用水源地和泉群直接补给区,也是济南的“绿肺”
。如何处理好“控制”与“发展”的关系,对于原本就贫困的南部山区,确实是一道难题。而一旦操作不慎,将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围绕生态作足文章,历城由此破题。
生态经济区
从仲宫到柳埠,一路南上,流水潺潺,青山连绵,不同招牌的“农家乐”餐馆点缀其间,蜿蜒数千米,很是壮观。
仲宫和柳埠,历城区南部两个山区镇,均属济南市“南控”之范畴。在“南控”战略提出后,利用水库塘坝、林场果园等山区生态资源,大建休闲垂钓、餐饮娱乐、自助采摘等“农家乐”项目,发展生态旅游,成了两镇共同的选择。
除仲宫、柳埠两镇外,绣川、西营、高而三乡镇和港沟、彩石两镇的山区、丘陵地带,也在“南控”之列。历城区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历城属于“南控”的区域面积792.33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7.3万人,分别占全区61%和32.76%。
“南部山区是省城重要饮用水源地和泉群直接补给区,也是济南的‘绿肺’。如何处理好‘控制’与‘发展’的关系,对于原本就贫困的南部山区,确实是一道难题。而一旦操作不慎,将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历城区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围绕生态作足文章,历城由此破题。
生态经济区———这是在“南控”大背景下,历城给南部山区的定位。基于此,自2003年起,历城区投入上亿元资金,绿化荒山、治理河流、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完善并开发旅游景点等,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在依靠山区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区、兴办“农家乐”同时,仲宫、绣川、柳埠等乡镇另辟蹊径,生态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目前,“卧虎山”、“柳埠绿”、“锦绣源”、“四门塔”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已在国内叫响,品牌农产品、特色农业深加工初具规模。
增收之压力
“‘南控’规划提出后,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受山区资源、自然条件限制,山民要富裕、要缩小与城里人差距仍非常困难。”在绣川、仲宫、柳埠等乡镇,不少工作人员向记者说这番话时,表情十分复杂。
记者在这些乡镇了解到,去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有两位数增长,但大都刚刚突破3000元,少的仅有2000多元,远远低于全区农民4396元的平均水平。“农民渴望富裕,镇政府财政压力盼望缓解。”在仲宫镇,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山区土地资源匮乏,近年来,各乡镇虽培育了不少无公害蔬菜、瓜果品牌,但产量有限,不能大范围供应市场。靠农副产品难以致富,各镇不约而同做起生态旅游文章,都在建生态景点、都在壮大“农家乐”规模,毕竟,进山区观光旅游、来“农家乐”消费的城里人,大都选择在双休日、节假日,全部计算起来,一年正常营业只有120多天,其余时间生意清淡。
记者在绣川、仲宫、柳埠采访,时逢周四、周五工作日,水库塘坝边、景点四周甚至道路两侧,大小“农家乐”餐馆随处可见,其生意冷冷清清,不少店干脆闭门谢客。
绣川、仲宫、柳埠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取消农业税征收后,乡镇财政举步维艰。而生态保护区的“门槛”,又把不少工业项目挡在外面,乡镇财政雪上加霜。仲宫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毗邻省城、处于三川四峪交汇处的仲宫镇曾令不少工商企业心动。“对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不能有半点污染。”这是仲宫镇招商引资的底线,仅今年起,仲宫镇拒绝可能带来污染的项目10多个。此外,仲宫镇还关闭当地小粉坊数十家。“仲宫粉皮”,曾在济南周边小有名气,粉皮加工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
追求“双赢”
“保护生态不能停止发展,更不能以山区人民继续贫困为代价,而应在有效保护环境的背景下,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否则,群众将因生活所迫继续回到‘挖山采石、扒山皮’的境地。”历城区委书记谭延伟表示,历城区将不断增强南部山区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农民致富的双赢。
据介绍,为达到“双赢”,历城区正在研究制订南部生态经济区片区规划。围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规划7处2万人规模的生态城镇片区,引导生态条件脆弱的小自然村向城镇聚集。围绕九顶塔、四门塔、红叶谷等重点景区的完善,规划生态旅游观光片区、生态农业片区。
“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业,仍是山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但要赋予新的内涵。”谭延伟称,历城区将重点依靠科技兴林,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低产果园改造和品种改良,实现林果增值增效。在完善现有景区景点基础上,再规划部分高标准景点景区,按照市场机制原则,整合旅游项目,把南部山区景点连线成片,形成二日游或三日游,争取留下更多游客。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扶植“农家乐”,使之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旅游与致富农民有机对接。
相关新闻
破解“两难”
“南控”战略下,如何既保护生态,又富裕山民,不少人在思索。在济南,人大代表、各级政府官员、山区百姓纷纷建言献策,记者将其观点收集整理———
建立统筹南部山区发展项目库。以综合规划为依据,尽快建设南部山区综合保护性开发项目库,保证必要的项目储备,各级发改委,财政、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开发政策,选择成长性强,带动力大、致富成效好的投资项目进入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
各级政府要将南部山区开发建设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建议市财政对南部山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借鉴北京“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南部山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关县(市)区财政要把南部山区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南部山区开发投入新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到南部山区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最大限度地实现南部山区资源优势与外来客商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的最佳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进一步加强南部山区保护性开发工作的领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南部生态经济区至今没有统一协调的规划和组织,建议市里制定年度计划,研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实施南部山区保护性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统筹南部山区发展的领导机构,指导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