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在上海某区做了一项调查: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需要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另据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统计,广东省城镇新成长“2030”失业青年已超过“老失业人群”(即“4050”)。一边是年老父母要硬撑着返岗续
养“未断乳”的孩子;一边是潇洒悠闲的青年,终日与麻将、网络为伴。这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调查1一家“啃老”难支撑
家住青岛的刘女士今年已65岁,小儿子一家三口住在她家里,媳妇生完孩子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儿子在外开出租车,收入不稳定,家庭开支大部分由刘女士的退休金支出。儿子一家“啃”老让她苦不堪言。
刘女士告诉记者:“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医药费用越来越多,孩子们再不独立,我怎么能养得起他们。”调查2为儿女买房埋单
29岁的刘锡铭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工作,他至今积攒了8万元。准备今年国庆节结婚的他,在父母资助了15万元后,才得以凑够23万元的首付款,购得近郊的一处商品房。
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已退休的父母每月还为他承担1000元的还款额。对此,父母觉得,“我们老两口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身体也不错,暂时没有负担。儿子结婚、买房不容易,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帮他吧。”对话我们不能撒手不管
年届六十的陈立和老伴生活在乡下农村,他们供两个子女上完大学并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但今年,本来该颐养天年的老两口却不得不“二次创业”,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原因是他们要帮子女贷款买房。
记者:你们的子女都长这么大了,为何还要资助他们?
陈立:看着他们借那么多钱,我和老两口为他们发愁。子女再大也是我们的骨肉,我们也心疼他们。
记者:这么大岁数再去打工,苦不苦?
陈立:哪能不苦,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腿脚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使唤。我每天早上六点就骑摩托上班,一直要干到下午六点。有一次下大雪,路滑,我骑摩托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好长时间都没起来,那种滋味很难受。
记者:你们准备资助子女到什么时候?
陈立:说不清楚,我们这些慈父母爱护子女习惯了。现在资助他们买房,以后还要帮他们看孩子,支不定什么时候是个头,也许也要一辈子……观点早点给子女“断奶”
青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赵新彦说,面对“2030”现象,做父母的需要调整心态,找准自己的角色,“老来养儿”的方式不可取,早点给子女断奶。“2030”人群年轻体健,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吃苦。老年人一味心疼子女,不利于子女学会自立。父母毕竟一天天老去,不能帮助子女一辈子。
老人必须放手让成年子女去经历创业的磨难非常重要,甚至有时需要舍得“逼迫”成年子女离开父母的“羽翼”。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认为,“啃老族”的产生,从观念上分析,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记者袁静王丽洁赵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