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类专题 > 科学发展看青岛 > 产业集群篇 > 新闻报道 > 正文
中船重工:“风从影随”海西湾
青岛新闻网  2005-02-17 09:06:46 青岛日报
 

    本报讯  自去年7月以来,随着我市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蓝图日渐清晰。在此过程中,中船重工作为大企
业的强大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彰显无遗———打造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蓝图甫一绘就,往常沉寂的海西湾就呈现出“风从影随”的喧闹景象

。人们看到,修船船坞和造船厂尚在建设与规划之中,一大批配套厂和科研院所就积极跟进,其他品牌企业就找上门来,我市造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宏伟气象,在海西湾呼之欲出。

  青岛与中船重工“喜结良缘”,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超前决策。早在199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将中船重工的下属企业———北船重工搬迁这一企业行为,以及建设奥运场馆的切实需要,转化为青岛造船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北船重工在海西湾“安家落户”。以此为发端,2004年7月,我市与中船重工决定在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船舶配套基地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2005年1月,我市又与中船重工签署补充协议,将全面合作推进至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自此,中船重工在战略规划中,已将海西湾作为发展重镇。

  据了解,中船重工作为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造修船集团,民船产量约占全国的30%。自1995年以来,中船重工的资产规模、经济总量和造船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在此基础上,中船重工又制订了“力争到2015年,造船能力超过1200万吨、造船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的战略目标。我市与中船重工这一国内造船业巨头合作,必将实现海西湾造船业的集群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我市造船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目前,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修船区两座船坞已完成70%,造船区正在填海造地,海上平台已具备开工条件。而围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一个规模庞大的船舶配套基地将在海西湾迅速成长壮大。中船重工的“六厂四所”———武汉重工铸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厂、武昌造船厂以及725研究所等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正逐步向青岛转移。在不久的将来,低中速柴油机总装基地、甲板机械总装基地、舰船动力研发基地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将在海西湾建设而成。此外,中船重工还将与我市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手,共同筹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分校,同时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联合办学、定向招生协议,培育造船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之初,已表现出造船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它的集群效应往往在起步阶段即已显现。这不仅表现在配套产业及科研院所的“蜂拥而上”,还表现在品牌企业的“闻讯而来”。200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开发区签约,在西海岸合作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该项目主要建造用于国内外海上油气田开发所需的固定式桩基平台和浮式平台等相关设施,总投资17亿元,预计可实现年生产能力20万至25万标准吨,实现年产值60亿元。中海油有关负责人说,选择在青岛开发区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就是为了与世界级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联合,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本报记者林刚)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 站内检索

 ■ 精彩链接
青岛,扬帆2008
新视角看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