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产调查起风波
2005年1月,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引起社会一阵不小的骚动:“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这个结论被媒体称为我国“中产阶层”的首次清晰数字化界定。这项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
份,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的调查,刚一出台就引起一片哗然,媒体跟风群众议论,更多的是质疑和不满。而国家统计局很快出来澄清“国家统计局未公布过这一数据,在正规的统计口径中也没有‘中产阶层收入’这一项目。”显然,此时去讨论财富问题非常敏感,而社会平等与共同富裕问题更会引起人们关注。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这一政治经济学概念在中国开始热炒其实只是近几年的事,且在2004年达到顶峰。十六大
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著名的美林公司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等收入人数将达到3.5亿,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也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1亿户,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很快一些经济学家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中产阶层”划上了等号,商家更是出于商业利益急不可耐地鼓吹要打造中国中产阶层。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究竟什么才是中产,出租车司机小刘说:“有车有房,泡吧,钱总是够花”,大学生小陈说:“中产?
大概每个礼拜天去STARBUCKS坐上一个下午,拿着SONY
VAIO,开着VOLVO,读着BIBLE吧。”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面对“中产阶层”这一突如其来的概念时,并没有一致性的解读。那究竟谁是或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在目前状况下,应如何看待中产阶层?
对话:拿什么来衡量中产阶层?
主持人:李萌
嘉宾:
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学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周运清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给中产一个定义
主持人:伴随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个名词出现的是对中产阶层如何界定的纷争,现在我国有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界定标准?这些标准仅仅是经济学上的意义吗?
夏学銮:国外界定中产阶层,是从财富、权利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包含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更多的是从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去判断。中产阶层要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职业,以及优越感。过去我们最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有的人用一百块的大票卷烟抽,烧钱,这样的暴发户不是中产阶层,他虽然财富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他的社会心态,心理状态和相关的行为并没有达到水准。中产阶层是要受过良好教育的,而且是属于白领阶层的,有良好修养的,也受人尊重的这样一个阶层。所以说不能说收入高就都能成为中产阶层。关键是看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地位、对社会关心的程度及自己与社会整合的程度。
陆学艺:职业、地位、声望这些是衡量的标准。我们说大学是制造中产阶层的摇篮,因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比如一个白领每月挣三千多,一个出租车司机勤快一点的每个月也可以跑出三四千块钱,但不管他挣多少钱,我认为他不是中产,而白领却是。有些经济学家说有两套房子两辆汽车,一年五万以上就是中产阶层,这肯定是不对的,有些人没工作没文化,有房子有车,是他父母留下来的,你说他是中产阶层吗?说句难听的,有的乞丐一个月都能挣好几千,你能说他是中产阶层吗?一个妓女每年能赚五十万你能说她是中产阶层吗?
周运清:中产阶层的界定,与收入肯定相关,但是简单地从财富上来界定并不恰当,因为收入和支出是相联系的,比如一个农民是一个种田大户,收入六万,假如他养两个儿子,而且都在上高中,那一年就要花两万元学费,实际上他的所得效益并不高,所以说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和整个社会消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如果只是简单的从收入来判断那常常是不太稳定的。
特约编辑: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