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频道 > 家有学童 > 父母茶座 > 正文
关于“孔融让梨”的讨论
青岛新闻网  2004-07-15 22:48:38 
 

主持人:
    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公共的场合或是幼儿园,孩子正在玩的玩具,或是心爱的零食被别的孩子给抢走;在家里,朋友带着孩子来做客,一盘水果端上来,宝贝看着有大有小的而犹豫不决,从内心来讲,作为家长,你希望孩子怎样做?在与孩子独自散步的时候,针对这
样的事件,你会怎样教育孩子?
“孔融让梨”的精神一定要时时刻刻都提倡吗?孩子在学会了谦让的同时失去了什么?让孩子学会“谦让”和“维权”是相互矛盾着吗?欢迎大家发表您的观点,说出您的心声!

圣火令:
    过时了。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和经济制度相适应。人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都是由“经济地位”和整个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让梨,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如果现在是资本主义了,那就该抢梨了。

那玩1016:
    我感觉教孩子让梨也没错。但是事情有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
量量小的时候就是很软弱的,别的小朋友抢他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常常丢东西。后来,我发现这样根本不行,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不利。只能让他更软弱。所以我对量量的教育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太软了。

最后的吉百利:
    我不赞同不分场合、不分事由的提倡“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一种美德,如果一味的强调这种美德,那么在很多事情上会因为这种谦让而使自己失去很多机会,如果,两个人的高考分数一样,可录取的名额却只有一个,如若在这个时候发扬了谦让的美德,那么,所付出的代价有可能要背负一生,当然也不否认“塞翁失马”。
    尤其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你能发扬这样的精神,但未必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现在提倡的是抢而不是让!
不过,在家里,老人面前,这样的美德还是需要发扬的。尊老爱幼是任何年代都要提倡的。从最身边的讲起,晨在姥姥家的时候,周围的亲戚邻居家的孩子都比她小,从小就被灌输了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的思想,所以凡是比她小的孩子要她的玩具,她从来都不吝啬。回到我身边后,有几次在运动场,她正玩的开心的时候,有小朋友要玩,她就乖乖的让给了人家。事后,我问她当时是不想玩了,还是觉得人家要玩就应该让人家玩?她的回答是她还想玩,但别人要了就先让别人玩,等别人不玩了她再去玩。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告诉她的:“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情况,你就要跟小朋友讲::我还没有玩够呢,等我玩够了再给你!”
这样的教育进行了好多次,也看到了些效果,譬如跟欣欣在科技馆抢积木,同顺顺在宜家为玩具较劲。问过幼儿园的老师,老师一致评价晨是个乖孩子,从来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这乖的背后让我担忧,看来“不让”的教育还要继续。不主张她一定要把别人手里的东西抢过来。至少要做到自己手里的东西不被别人抢过去。
    或许,我是个狭隘的家长,我教我的孩子有道德,有爱心,也要教会她保护自己!

光明杨左使:
    与人交往,中国有个“孔融让梨”,而外国有个兄弟分饼的故事。
    与人交往,中国有个“孔融让梨”,而外国有个兄弟分饼的故事。讲的是:兄弟俩为一块饼发生争执,于是请妈妈来分,妈妈只是给了一个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来切,弟弟先拿。
我觉得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引人思索和借鉴。
    “让梨”式教育中,让梨者无疑进行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技能学习: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而被让者的状态则是不确定的,他有可能也会谦让从而产生有益的学习,也有可能选择笑纳,从而使自己游离于教育过程之外,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
    在“分饼”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人的教育则是,一个人吃的饼比别人少,责任只在于他自己,他没有任何理由埋怨别人。而“让梨”式教育中,吃小梨者似乎可以堂而皇之的指责别人不谦让,是不是这种教育会流于抱怨他人的一种结果?
    而且我们有理由问:谦让者经常吃亏是公平的吗?孔融能不能吃到大梨,取决于被让者是否也真诚谦让。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则是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居多。
在我看来,有时规则更有效更有力度。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使杂乱的事物变得有序。

燕京啤酒:
    呵呵,告诉大家个件事。偶给小家伙讲“孔融让利”的故事,小家伙听的很认真。过了一天,他问我:“他们是不是都很老了,吃不了几个梨了?” 晕!!
    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懂得什么叫做谦让,优良的美德应该保持下去。孩子们会比我们区分的更清楚: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我就是不会争啊!)

圣火令: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是调解人和人的关系的准则。为什么要有这个准则?因为要调解利益得失
哈哈,本质是什么? 是调解大家的利益的东西,就象商品的价格是调解买卖双方的利益的东西一样!道德,就是一个价格那种类型的东西!那么时代不同了,东西价格自然也就不同了,从前水是不要钱的,现在要钱,从前手机3万一个,现在300两个。道德也是这样。

晨晨1999:
    其实有些东西本质是始终没有变的,变的只是对本质的认识和表现形式!

liuy6833:
    关于“孔融让梨”问题的思考。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范例,它提倡的是种面对物质利益要谦让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高尚的,是时时都该学习并传扬的。
    人活着若只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还活不下去,这不光在物质缺乏时如此,在物质丰富时也如此。因为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还活得好就必须和别的人产生合作关系,共同创造财富,享受财富。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着为己,或少贡献一点,或多享用一点,那这种合作就难以进行下去,或原本自愿平等的合作演变成一种强迫的不平等合作。这点在物质贫乏的人类早期显而易见,那时生产力低下,获得的物质产品有限,这时人人必须在合作中各尽所能来获得更多的东西来养活大家,同时在所获物质不多的情况下必须贯彻的分配原则,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男人干体力活,女人养育等,就有个谁吃多吃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大家公认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办外,还靠一种歉让的精神来调节。前者原则有点强制性,而后者精神全凭自觉,所以后者才显得高尚。“孔融让梨”就是古人对谦让精神的赞美和颂扬。
    如果说在物质贫乏时“谦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现代物质较丰富时还要提倡谦让吗?我以为要!一是因现在的物质丰富是相对过去的,还没达到足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剥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调节贫富差还是要有个全球性的原则及谦让精神;二是“谦让”精神现已不单指在物质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许多行动中,如大到名誉地位,小到上车让座。无需置疑,谦让作为道德内容的一部份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人类既不需要物质贫穷的社会,但也不想要精神丑恶的社会。
    关于“孔融让梨”是不是时时适用的讨论,我以为关键不在“让梨”的道德价值本身,而是在人们为何会对“让梨”的现代意义提出疑问?在深入一步,现在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木桥爸爸:
    我觉得应该把“谦让”与“维权”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融入“协作意识”的培养。
    小的“谦让”其目的在于更大、更广的“维权”,一个人拥有了“谦让”的美德,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这会使人品德高尚,从而更具影响力,更具协作能力,进一步会得到更大的“梨”。

小鸟妈:
    我对女儿的一次教育
    不错,谦让和维权是应该结合起来的。如果谦让的结果被看作是理所当然而不被人认同,得不到相应的尊重,那么,这种谦让一直持续下去,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利益。
    讲一讲最近一次对女儿的教育,供大家讨论。女儿(一年级)的同桌是一韩国男孩,十岁,比较调皮。有过几次将女儿文具盒里所有铅笔(8-10只)有意戳断的记录,更时常上课时因为听不进去课而去砰砰女儿,踢踢女儿等,惹得女儿十分生气。可她既没有告诉老师,也认为上课干涉他会影响老师讲课。她没有采取任何反抗措施,因为她总认为动手不是好学生,可光讲理不起作用,于是就觉得不痛快。我几次教她动手反抗,哪怕在上课时他动手时狠狠踩他一脚都可以,然后再给老师解释,可是无效,她认为不对。于是,在又一次铅笔被折之后,我认真和她谈了一次,明确要求她必须去将那男孩的所有铅笔头戳断一次,给他教训。如果做到了,我给重奖。同时,我还考虑到那男孩可能告状,和同女儿练习了面对老师怎么为自己辩护。
    呵呵,还行,两天的督促之后,终于,女儿开开心心地回家告我:“妈妈,今天我终于把他的铅笔头折断了!不过,我还是给他留了一只好做作业。”看看,还是乖乖女儿吧!那男孩当然是告状了,老师是当然是叫女儿去问了。很棒,女儿照我们练习过的话(不少是她自己想出来说的)回了老师。回话大致如下:
“老师,我这是以牙还牙。他几次折了我的铅笔,我说服无效,所以只好动手让他知道这样作他也会不高兴的。”
“嗯,我想,这样的小事我能自己解决,就不麻烦您了。”
呵呵,值得欣慰的是,老师笑了笑,回答到:“好啊,你学会以牙还牙了,好事情。”
当然,这之前,还有过几次教女儿“动手”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我认为,教育孩子的准则应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家装盲:

我也认可这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下一篇:

你常和孩子聊天吗?
 ■ 站内检索

 ■ 精彩链接
青岛,扬帆2008
新视角看青岛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