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频道 > 家有学童 > 父母茶座 > 正文
巧刹孩子攀比风
青岛新闻网  2004-07-07 16:15:21 《家庭生活报》
 

引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钱包里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再加上孩子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猎奇的天性,攀比在孩子中间慢慢地滋长起来。尽管,攀比不过是他们希望自己好胜心得到满足和不甘落后的一种幼稚表现而已,但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责任,它牵涉到素质教育改革中深层的矛盾和影响,是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新闻调查:今天的孩子在攀比什么?

  比谁家父母官大 比谁家电脑高级
  在某重点小学上五年级的小杰这几天高兴着呢,因为刚从妈妈手里接过自己“挣”来的50块钱,终于可以在同学面前“威”一把了!他说,在班里,谁请同学吃东西最多,谁就最“威”。
  由于妈妈不会随便给零用钱,小杰只能跟妈妈达成“协议”:洗一次碗给5毛钱,作文得个A给5块钱,测验得A给10块钱……
   记者发现除请同学吃东西外,这些才上小学的孩子之间还有许多让人吃惊的“较量”:放学后有没有小轿车接?父母的官有多大?家住某著名楼盘的复式洋房还是某豪宅山庄?假期旅游是去了日本还是美国?
  “当这些小孩子告诉同龄人自己家庭的状况时,他们可以从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得到满足。”一位小学班主任说。
  拿父母的职位、职业进行比较,是孩子在同学中树立威信的“保障”。
  一个才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的一位同学对他说:“我爸是警察!你要不听我的话,我就让他来抓你!”这个孩子马上反唇相讥:“我爸是公安局长,管你爸的!你爸根本不敢来抓我!”从那以后,“这个同学再也不敢欺负我了”男孩子说。
   当然,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也试图找出自己能与别人比较的地方。例如在郊游时带很多食品与众人分享,这个时候,谁带的食物最多,谁最有面子;或者缠着妈妈买电脑,并不断给电脑升级,因为同学之间会攀比谁家有电脑,而谁的电脑又最高级。
   此外,谁玩电脑游戏的技艺最高超,谁收藏的卡通贴纸最多等等,也是可以参与的竞争。

各抒己见

艰苦朴素教育不能丢
11岁男孩母亲 樊美娟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上一辈的艰苦生活,对过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遭遇,缺少一种感性认识。我孩子所在的班级有许多同学穿的是名牌服装,我给他买的普通衣服他说什么也不肯穿。放暑假时,我带孩子到乡下一个贫困山区的亲戚家做客。那里有低矮的黄泥房,简陋的校舍,孩子们穿的都是朴素的衣服,没见到有一个小伙伴穿名牌服装……短短一个月时间,孩子和乡下的小伙伴打打闹闹,他的脸晒黑了,身体也好了不少。更主要的是,这次探亲活动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教育,他回城后再也没提要名牌衣服的事情。


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
13岁女孩母亲 缪彩琴

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多是因为不懂得大人赚钱的辛苦,只知道爸爸妈妈有钱,以为在取款机上揿几个数字钱就可以出来了,不知道这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我的女儿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也产生了攀比的思想。我没有直接教育女儿如何如何节约,而是在暑假里,和女儿说好,让她到一个副食品批发部做小工,每天早上7点上班,傍晚4点下班,一天工钱10元钱。刚开始,女儿感到很新鲜,时间一长,她开始厌倦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一个月下来,除去每天两块钱的车费,她只剩下240元钱。还不够买一套运动服。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这240元钱,想一次就把这钱花了,她也不舍得了,因为她知道这钱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呀!


引导孩子学会量入为出
9岁男孩母亲 陆晓萍

我觉得现在有的孩子不懂得节约开支,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一些父母,每当孩子要钱花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钱,造成一些孩子的错觉。我平时也经常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但我每次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都告诉孩子,这钱平时可以花,但是要遇上他非常喜欢的东西时,我不会另外再给他钱。有几次,孩子把钱提前花光了,看到同学买新的运动鞋,他向我要,我没有答应他,告诉他,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去攒。可是,当他把钱攒到一定的数目时,他反而不舍得花钱了。他无形中懂得了,积攒钱财是多么不容易呀!


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14岁男孩父亲 王 翔


许多父母自己就存在着盲目攀比的行为和心理。比如有的父母谈话时,无意识地说,某某家搬新居了,装修花了多少钱;谁谁又买了新衣服,是什么什么品牌的,我们也去买一件穿;谁谁的孩子花钱进了重点学校,等等。家长的这些做法,孩子耳濡目染,无形中为孩子的攀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不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每当孩子回家和我们说谁谁又穿了一件新衣服的时候,我们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答对孩子,并及时转移孩子的话题,告诉孩子:虽然你没有名牌服装,但你的学习成绩比他好多了,你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长,他有“亮点”,你有更多的“亮点”,而你的“亮点”会使你保持学习上的优势,使你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在我们的启发下,孩子渐渐不再盲目攀比了。


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堵”不如“疏”
10岁女孩母亲 茹小红

前段时间,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出现了一股买书热,这本是好事情,但是渐渐地演变成了互相攀比谁的书多、谁的书好、谁的书包装精美了。我发现了这个苗头,耐心地首先肯定了她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在心理上消除了女儿与我的对抗情绪,然后一边帮她选书,一边告诉她,买书不是用来摆样子的,是用来学知识的,书越多当然越好,但是如果把买书当成比阔气,比“水平”,那就偏离了买书的意义。如果那样,书再多,顶多是个摆设,而且还浪费父母的钱。同学之间不应该比谁的书多,而应该比谁掌握的知识多。孩子想想也是这么一回事,便退出了狂买书的“行列”。

专家观点

用校规制约攀比  华东师大教科院副教授冯起德

  北京市今年2月17日开始在全市各中小学试行的新《中小学生守则》中,首次将“生活不攀比”单独列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教育界已经注意到,并且正采取措施制止校园的攀比风气。
   在国际上,这样的做法也不少。如目前德国教育界正重新考虑用统一校服,来制止越来越多的校园名牌追捧者;新加坡甚至明确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日本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室子弟虽在贵族学校,可社会实践必须与平民同甘共苦。

变攀比为良性竞争  上师大教科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李丹

  家长和学校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创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你的荣誉。家长应把他们的竞争注意力从家庭条件引向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园内的良性竞争。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孩子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着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孩子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做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孩子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孩子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攀比问题。


观点实录

孩子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同学摆阔的言行,比如——
   他们会把一个大大的钱包拿出来给大伙看,有好几百元,并且自己拿来折飞机玩。
   有的同学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让我帮他数。
   一起外出时,他们总是说:“我又是今天带钱最多的人!”
   他们拿出钱在手中数,或举起来装成看真假的样子,晃来晃去。
   有些同学不小心碰脏了他的衣服,他就会嚷嚷起来:“我这衣服值×××钱呢,碰脏了你买得起吗?”
   他们总是在同学面前显摆自己新买的东西,就算自己家里并不是那么富有,也要逼着父母买比较贵的物品。
   有的同学说:“我妈是副总,一月挣一万多块钱呢!”
   还有同学这样说:“这件东西是我爸爸从国外带来的,花了好几千呢!”
   他们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计算自己花了多少钱,无论什么事都想用钱解决。
   经常请同学去麦当劳,对买来的东西想扔就扔。
   在班里是小霸王,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呼小叫。
   有一位同学老说:“帮我买××东西。哦,对了,我忘了你没钱!”
   有些同学看别人穿得好,自己就要穿得更好。看见别的同学过生日买了一个大蛋糕,就要买更大的蛋糕。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 站内检索

 ■ 精彩链接
青岛,扬帆2008
新视角看青岛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