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暑期旅游市场推出的“人格军纪夏令营”并没如想象般受到追捧。这个夏令营是为暑期放假的学生度身打造的,让孩子们在军营里度过6天军旅生涯,可还未等工作人员介绍完,家长就大叫:定向越野、集中拉练、野营短训、观摩武器?太恐怖了,太辛苦了!有没有别的线路?这些项
目能不能取消。
暑假到了,让孩子们走出拘束的家庭空间,在大自然享受快乐、辛苦,品味跋涉、艰辛,这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弥补,所以每年暑假,尽管有些家长对“吃苦夏令营”颇多微词,夏令营还是人满为患,格外“俏销”。但“人格军纪夏令营”却遭到了出奇冷遇,“冷遇”不仅是娇情教育心态的反映,更是对“不让吃苦”的变本加厉和升级。
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次“人格军纪夏令营”训练强度并不大,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准军人的纪律作风,在定向越野、集中拉练、野营短训、观摩武器等军事化训练中升华人格品位,就是平时体能不太好也能够承受,况且还有教官陪伴,能较好的锻炼孩子的适应性、集体主义、独立生活、敢于吃苦等能力,是一幅绝好的精神营养。但是家长们却认为“太恐怖了”,不想让孩子吃苦,这不仅仅是一种残忍剥夺,更是一种过度溺爱的教育非理智行为,造成孩子思想成熟和心灵成长的社会幼稚。
这几年,关于孩子生活能力不强的讨论我们已经进得不少了,总体上说,除了埋怨社会,就多是埋怨学生,情感自私、不知道心疼人,好像全是孩子的原因,却没有反思家长和社会提供了多少锻炼机会和空间。
《青年文摘》曾刊登过作家邓刚的文章:他衣食无忧的孩子在中国不会自立、吃苦,却在日本学会了独立,和“小日本”激烈竞争,取得了高级白领身份;我一位自费在德国读硕士学位,学费和生活费很高,老娘养活不起自己了,他只得打工,抗大包、剪草坪、刷厕所,学会了坚强。悠闲优哉的中国学生一旦走出国门,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潜在本能被激发得淋漓尽致。不是他们干不好,也不是不能干好,正是家长的所谓爱心使他们的人格潜能萎缩了。对夏令营是挑肥拣瘦的做法不正是这种心态反应吗?
教育学告诉我们,人的很多能力是从实践习得中得到的,狼孩之所以智力低下,与其脱离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有一个私生女,因为母亲害怕社会压力而被养在阁楼之中,与世隔绝。5岁那年,当她面对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她的智力远远低于她应该达到的水平。我们的孩子没有不会吃苦、不能吃苦,不会生存,人格失衡,生活“弱智”,谁又能说与生活锻炼的缺失没有关系呢?
以身心发育为准,18岁是国际通用标准,18岁以上就是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了。美国法律规定:父母只有赡养儿女到18岁的义务,超过这个年龄,父母可以不用养活,法律是支持的。所以,孩子不得不去自己独立。一个小小的下夏令营就惹出这样的事端,看来这样的“教育爱心”也真的该改改了!
来源:新华网 作者: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