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济南的天气格外热,35摄氏度的高温令济南人都躲在家里开足冷气不愿外出。而三九益民、华鲁制药、鲁抗辰欣等14家山东大型输液企业的老总们,这些平时在市场上拼得你死我活的对手们,却冒着酷暑悄悄来到济南参加全省第一次行业自律圆桌会议。
在经历过数年刺刀见红的价格大战后,看着约三分之一的输
液企业关门大吉,山东输液行业的生死存亡令这些幸存的竞争对手开始坐在谈判桌前,考虑他们的未来。
“价格战再打下去,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出局的企业不是自己。”一位老总向记者坦言。
价格不如矿泉水
山东是全国的生理盐水、葡萄糖等输液药品生产大省,在全国每年输液用量约30亿瓶中,山东30多家企业的产量占到20%左右,华鲁、三九益民和鲁抗在全国更是赫赫有名。可近年来,由于全国输液企业盲目上规模、上产量,输液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各大企业靠价格大战参与竞争,并且愈演愈烈。
三九益民制药公司总经理孙彩虹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证明价格大战的惨烈,1998年每瓶250毫升的生理盐水,出厂价为1.8元,2001年降至1.3元,到了2004年价格更是降至新低,仅为0.8元。
“一瓶输液用的生理盐水竟然不如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可见输液产品价格大战多么惨烈。”全省输液行业老大华鲁制药公司董事长刘明国对此颇感无奈,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输液瓶子成本就0.36元,加上蒸馏水、医用盐、设备折旧、人员费用和销售费用,每瓶仅生产成本就超过0.90元。“现在是不卖也赔,卖一瓶赔一瓶,卖得多赔得更多”。
三分之一企业歇业
市场竞争惨烈的根源在于山东乃至全国输液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年人均输液品2.8瓶,按照这个概率,我国需要30亿瓶左右,而现在全国生产能力超过40亿瓶;山东市场需求3亿瓶左右,而现在生产能力却超过了6亿瓶。
恶性的价格竞争令山东输液企业举步维艰,大企业日子更加困难,小企业只好关门歇业。更为严重的是,恶性竞争令个别厂家偷工减料,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输液产品质量。
“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大企业就会降低外包装的质量,这样就造成包装破损,输液瓶易碎,个别企业还会降低使用瓶子的等级,甚至降低原材料的等级,这样最终受害的将会是消费者。”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老总向记者坦言。
近日,遭遇同样困难的河北、四川、安徽等省输液企业率先成立了价格联盟。面对外省对手的联手行动,为了山东输液行业的生存,三九益民和华鲁制药联合发起召开山东输液企业高层峰会,希望通过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使输液行业重获新生。
此举在省内行业内引起热烈响应,26日发出通知,27日,鲁抗辰欣、齐都药业、长富结晶、青州尧王、山东康宁等12家企业老总就急匆匆赶来参加会议,再加上华鲁和三九益民,这14家企业的输液产品产量占据全省的90%以上。
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联系开会的过程中得知,全省30多家输液企业中已有十余家不堪重负关门歇业。
价格将全面上调
经过一天友好、热烈的讨论,14家与会企业老总达成共识,停止价格大战,开展行业自救和自律,让输液产品价格回归价值,维护企业效益,保证消费者的用药安全。
会上成立了山东输液行业联盟,龙头老大华鲁制药董事长刘明国被推选为会长,三九益民总经理孙彩虹被选为秘书长。刘明国告诉记者,是市场让企业明白了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明白了成立行业自律机构的必要性。
统一市场价格,结束价格大战是此次峰会的最大成果。孙彩虹向记者透露,会议统一了近期企业的最低限价,从7月1日起,参会企业的输液产品出厂价将上调,上调幅度将达到15%—25%。以250毫升生理盐水为例,每瓶价格由先前的0.8元涨为1.0元。
为了严惩不执行最低限价的“刺头”企业,联盟还联合玻璃厂家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发现价格违约一次,罚企业1万元,玻璃厂家停供瓶子一个月,违反次数越多,处罚措施相应加倍。如果玻璃厂家仍向违规企业供玻璃瓶,那么联盟全体企业将封杀该玻璃厂家。
由于山东和河北输液企业在市场上相互渗透,此次山东联盟和河北联盟企业也在价格上达成了共识,执行统一价格。
对患者影响多大?
占据9成产能的山东企业联手河北企业一起调价,对市场的震动将是巨大的,这将会对医药企业、医院和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九益民总经理孙彩虹表示,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出厂价,输液制品出厂价每瓶约在3.2元,由于竞争激烈,指导价可谓形同虚设。此次价格调整可以说是输液产品价值的回归,以前价格低于价值,现在企业可以达到微利水平,这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保证消费者用药的安全。
消费者会不会为涨价埋单呢?一位老总告诉记者,消费者用药价格不会改变。原因有两个,首先,药品零售价执行政府定价,医院不能自主定价;其次,医院的利润完全能消化此次涨价,由于体制问题,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不合理现象。目前,出厂价1元的输液产品,医药批发企业一般再加10%供给医院,而医院一般卖到4.5元—7.8元甚至更高,医院应该也有能力消化涨价。
输液产品是临床应用最多的制剂之一,与每位消费者都息息相关,此次涨价行动进展如何?会造成什么影响?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的发展。 (记者 胡磊)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