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你都可以在德国柏林的一个佛教中心看到这样一幕:一百多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其中大多数是医生、建筑师和饱受折磨的广告创意人员这类白领人士——脱下鞋子,关掉手机,坐在佛堂里的垫子上沉思冥想。
屋里的气氛颇为放松,有些人拨弄着手里的念珠,有些人则凝
视着墙上的佛像。“我们正在反省世间的因与果,以及我们对待生活的信念。”43岁的主持静默活动的尤里亚娜说。
发生在柏林的这一幕反映了当前德国社会的一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对来自于东方的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关掉手机,沉浸于佛教教义的同时,也把各种烦恼抛在了脑后。替代物质主义的另一个选择尤里亚娜表示,很多德国人对基
督教深感失望,但他们又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空空如也,于是佛教中心便成为他们寻求寄托的最佳去处。“他们明白,赚钱和消费决不是生命的全部。”她说。
“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快乐与外界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但佛教教义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并不会使我们快乐,真正使我们快乐的是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在皈依佛门的教徒名单中,甚至能发现不少德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歌手尼娜·哈根、演员拉尔夫·鲍尔、拜仁慕尼黑足球队的中场球星梅赫默德·绍尔等等。尽管这些知名教徒的“加盟”带动了德国的佛教热,但归根到底,糟糕的经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漏洞百出的社保体系使得德国人难以把握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讲究修行、追求内心宁静的东方古老宗教在德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作为替代物质主义的另一个选择,佛教对德国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专门从事印度学研究的汉堡学者汉斯·格鲁伯这样解释佛教在德国的流行,“先进的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似乎对所有问题都能给出答案,但对人们内心世界的骚动和不安却束手无策。”佛教在德国的发展历程由于德国政府并不保留与宗教有
关的数据,因此没有人知道德国国内佛教徒的准确数量。据德国佛教联合会的估计,目前德国本地的佛教徒约有10万人之众。此外,德国境内还居住着约12万外籍佛教徒———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泰国人和越南人。
另一个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与佛教有关的社会团体仅有15个,而今天此类社会团体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0。
不过,佛教在德国并不算是新鲜事物。1903年,卡尔·塞登施图克在德国成立了第一个由白人组成的佛教团体。不久,德国就出现了第一个白人佛教僧侣。
1924年,医生保罗·达尔克在柏林北部的一座别墅里成立了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佛教中心。直到20世纪60年代,佛教还只是流行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随后,在那些热衷于此的嬉皮士的努力下,这种来自东方的宗教渐渐为普通的德国人所了解。
此后,佛教在德国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目前,准备出资购买或新建庙宇的佛教团体不在少数。在汉堡著名的红灯区——圣保利区,40位年轻的佛教徒正准备把一座轮船码头改造成一个布道场所;一群前公司经理人准备在明斯特建立一所欧洲禅宗学院;而在萨克森州的陶哈市,这个城市的一个公园正被人改建成一座佛教庙宇。
在拜罗伊特研究宗教社会学的克里斯托弗·伯钦格认为,讲究移情、智慧和仁爱的佛教对德国人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当下即使是最传统的教堂礼拜者也在寻求一种能让他们感觉良好的精神寄托,而佛教无疑离这种理想最近。”他如是说道。
李向荣/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