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将纲领细化为具体措施并落到实处,十分关键和迫切。大众日报记者针对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深入实际,从较为新鲜和贴近实际的
视角,关注人才的评价、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形成这组报道,希望对今后做好人才工作有所裨益。
采访人才问题,首先碰到一个令记者甚感迷惑的案例:张琪究竟算不算人才?
现年21岁的张琪是一家公司的游戏软件设计师,月薪8000余元,比一般院校里的教授级人才高多了。而且,如果张琪想换工作的话,等着挖他的公司有一大堆。但张琪也有他的“软肋”:他初中时迷上电子游戏,并且表现出了游戏软件编写的天分,但为此耽误了学习没考上好高中,念了一年半就退学,专攻游戏软件开发,总算修成正果,找到了自己喜欢,收入又高的工作。但张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按以往的人才评价标准——必须具有中专以上文凭或初级以上技术职称,张琪当然不能被称为人才。但在最新的官方文件中,人才概念表述的关键词换成了“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样一来,张琪终于被划进了人才的圈子。 张琪们的胜利,是人才标准中能力对于学历的胜利。但现实生活中,这种胜利并不常见。
为了便于人才柔性流动,2002年,我省出台了“人才聘用证”制度,即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人才,可以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发给“人才聘用证”,持该证在我省可享受与居民同等的待遇。这当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但“人才证”发放的硬杠杠之一是要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人为此曾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比尔·盖茨想来济南的话,他根本就领不到这样一张人才证,也解决不了户口问题,因为他没有本科学历。
职称是人才标准中的另一硬杠杠,这个硬杠杠如此现实,直接影响着收入、住房和医疗条件等。
学历、职称,两把尺子卡掉了众多有用之才,一方面导致文凭虚热和人才高消费,另一方面又使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以致许多地方出现了“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年薪十几万吸引高级技工的奇特现象。
省人事厅专业技术处郑忠德处长说,现在按学历、职称进行统计的人才概念,与实际意义上的人才概念相差很大,这样的划分只不过是为统计提供了方便。如果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以学历为标准,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那么,究竟怎样算是人才?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人才的培训、引进和使用?
专家们首先从分类上纠正了人才的划分标准。以往,一般将人才划分为三大类: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但目前专家们更倾向于这样划分:第一类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第二类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其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山东大学研究人力资源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有人曾对全球五百强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它们的人才标准只有三个:知识、能力和业绩。与之相比,我们的标准就太片面和机械了。
这位专家认为,人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新的人才标准,应越来越逼近实际意义上的人才概念,不仅要统计“体制内”的,也要统计“体制外”的;不仅要统计“户籍”的,也要统计“柔性流动”的;不仅要统计“显现”的,也要统计“潜在”的;不仅要统计有学历、职称的,也要统计没有学历、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
人才标准的重建,是一切人才问题突破的基础。郑忠德处长告诉记者,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建立人才统计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能力为主导的人才标准。具体来讲,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作的贡献。而且,新的人才评判标准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得衡量人才的尺子不再是一把两把,而应多把尺子论短长。(李海燕 刘加增)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