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日报版面图 > 11 > 正文
沃土育新苗 ———记李沧区“创造教育”活动
青岛新闻网  2004-06-17 03:32:15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坐落在岛城北部李村河畔的书院路小学并不是一所起眼的学校,1300名在校生中有一半是外来务工子女,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培养了两名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一名青岛市少年科学院院士,一名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诸多光环说明荣誉并非偶得。

    走入书院路小学,给人最强烈的
感觉是学生手中都是“宝”,瓜子、彩纸、杂粮,甚至沙子都可以“画”出美妙的图画。顺序排列的黑瓜子和葵花子可以组成一条动态可掬的小鱼;彩纸搓成的细条可以把一个废酒瓶装扮成地道的工艺品;小米、豆子也可作为“画笔”来作画……并且,全校26个班都有各自的“绝活”,几乎每名小学生都有几件象样的作品。

    书院路小学只是李沧区创造教育的一个缩影。正是基于“一体两翼”创造教育模式,“塑师德、铸师魂、精师艺、强师能”的师资队伍建设,李沧区为全区两万余名小学生搭起一个以人为本的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成长,结出饱满的果实。

    “一体两翼”,搭建立体课堂

    以创造活动课为载体,以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为两翼,“一体两翼”的创造教育模式搭建了立体课堂,焕发了李沧教育的无限生机。创造思维的闪光可能发自埋头苦读,也可能来自闲暇时光,李沧教体局营造了“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浓厚氛围,伴随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如今,开设创造活动课已在李沧区各小学蔚然成风,并以此为突破口,渗透至各学科之中。活动课上,学生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自主参与、主动发现、积极创造,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疑难问题、敢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品质。

    创造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向社会、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真善美的领域渗透。李沧区的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创造性、自由性和趣味性课外活动,科技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各种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为他们插上了创造的翅膀。李沧区每年都举行科技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各校也以科技作品博览会、科技节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各种小制作、小发明、进行的创意设计、撰写的科技论文一一展示。

    李沧区还于1998年投资600万元建成占地30余亩的素质教育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近自然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吸引了市教育局的关注,2002年市教育局与李沧区准备将基地扩建为占地300多亩的青岛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让更多学生领略创造教育带来的快乐。

    区片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理念的提升是教育创新体系的灵魂,李沧区教体局多年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将创造教育深化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早在数年前,李沧区就提出了“三纵四横”创造教育管理体制,即纵向构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社区教育创新体系横向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教育管理创新体系,队伍建设创新体系。

    在教育机制的创新上,李沧区教体局宏观上依法保障了教育投入,政府各部门实行了教育目标责任制,教育督导室依法进行督政、督学工作;在微观上也是新意迭出,如区内学校实行了区片联动机制,将全区32所学校划分为4个区片,建立了区、片、校三级管理网络,打破了校际资源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在片内的流动,实现了教育资源在区片内的共享,更好地发挥了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的辐射作用和各校特色教育的示范作用,优势互补,推进全区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学前教育还实行了幼儿园承办制,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办园模式,成立早期教育中心,将学前教育向早期教育延伸,开展了幼小衔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李沧区教体局还加强了社区教育、家校联系,积极探索让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新机制,提出了“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口号,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使社会形成合力。为此,李沧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强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实施意见》,相关部门加强了联系,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共建学习型城区的良好局面初具规模。

    教师水平,呈现德艺双馨

    可以说,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造教育之源。近年来李沧区把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提出了打造“春风化雨,爱心无限”的李沧教育品牌。2003年教师节期间,启动了“教师读书屋”工程,开展教育名著的阅读活动,教师们开始与“大师”对话,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位。

    为了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李沧区教体局实施了年轻教师到相对边远学校交流制度,规定年轻老师必须到边远学校工作一至两年,否则不能评聘高级教师。并且,李沧区教体局对干部实行缺岗竞争,平岗交流制度,均衡了学校间的师资水平,为创造教育的推广提供了保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李沧区教体局为教师提供了“充电”的机会。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邀请教育部有关领导,北师大、山师大、山东教育学院的专家、教授来李沧区讲学,开展“合作论坛”,给校长、教师提供与专家交流、碰撞、请教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并且新课改以来每年都派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集中接受专家、教授培训,把先进的经验、做法以及管理机制带回李沧。另一方面及时组织总结、反思,促进新课改理念的提升,组织“课改实验大家谈”活动和“千名教师反思课改”活动。

    李沧区实验小学教师闫坤有这样的感受,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一些调皮的、鬼点子多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反而成了活动的主角,显露出他们的潜能,得以大显身手,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自信心,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体”。本报记者刘淼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留学热点——北京雅思学校青岛分校
·热烈祝贺恒丰银行首家分行岛城开业
·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热招
·英国硕士预科课程火爆招生!
·超大规模雅思名师公益讲座
·"我和崂山可乐有个故事"--有奖征文
·最赚钱的职业,最热门的培训new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青岛班热招中
·如何成为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