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山东年青的市,设市十年出头,底子薄,基础差。山东半岛8市,日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末位,人称“东部的西部”。
去年以来,日照大有“后发”之势:经济增长率达1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利税、利润分别增长43%和68%,工业用电增长23%,均居山东
省第三位。
日照突破的原因何在?到这里采访,了解到几桩不简单的事,兴许可以揭此“谜”。
2003年,农民工工资无一拖欠
1月21日,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们亲眼看着包工头给40多个农民工付完两万多元拖欠的工资,大家心里一块石头算落了地。因为从我们建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的排查情况看,这意味着2003年发生的农民工工钱问题全解决了。现在4个多月过去,农民工对2003年的工资至今没有一起投诉。”日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宝忠告诉记者。
日照是新设市,新成立的各部门都要搞基建,项目不少,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少,一些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似乎也格外“理直”,而日照的农民工85%是本市所属区县的农民。去年,日照市政府下决心解决历年政府工程款清欠问题,一举拿出1.9亿元用于政府清欠,占历年欠款总额的
87%。截至今年3月31日,市直政府机关自设市以来十多年形成的政府拖欠已清欠95%,余额今年内将全部完成。
“破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难题,关键在政府。政府带头从自身做起,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底气就足了。”王宝忠说。
去年以来,日照市建委主任、市劳动局长都在广播电台节目中,就清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宣传,解答问题;公开本部门举报投诉电话;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建设单位建还款计划表……
日照市劳动局的做法更绝,自掏腰包,在《日照日报》上做了两整版广告,刊登《劳动者权益保护100问》,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回答了。他们加印了3万多份报纸,向农民工免费发行。此举一出,农民工投诉举报大增,监察科人员由2人增加到6人,去年受理案件提前仲裁率比上年增长
375%,到春节前,2003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全部兑付完毕。
城市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前大洼村村委会主任刘祥全应约前来,日照大学科技园工委主任王克军笑着和他打招呼:“哟,‘教授’来了。”刘祥全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们解释,现在家门口是大学,出了家门就进大学,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都围着大学科技园干活,整天和文化人打交道,村里人都变得文气了。
近两年,日照的“大学城”———大学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引进曲阜师大等7所大学办分校以及北大、清华等办产学研基地。一个只有30多万人的小城,去年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已达2万人,今年暑假后将达4万人,不仅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前大洼村等几个村子的农民刚听说村庄进了大学城规划时,不少人来到市里询问,及至市里把安置失地农民的办法一说,旁边土地没被征用村子的村民也跑来了,打听什么时候他们的村子也能进规划。
受到失地农民欢迎的原因是开发性安置。大学园遵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学生生活区建设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比如前大洼村,全村1130人,大学园征用土地1170亩,人均一亩。日照市大学科技园工委组织该村拿出1200万元征地补偿金投资学生生活区,盖了2栋公寓楼、1栋服务楼和1座食堂。过去种地平均每亩收入也就是500元钱左右,现在到年底,村民人均拿到租金分红1500元。
这是“让失地者增收”,使村民们备感满意的还有“让失地者就业”。大学园工委明确:对被征土地的村子,优先安排承接有关工程施工,优先从村内招用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优先安排在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就业。刘祥全告诉记者,去年前大洼村人均收入4326元,比全市农村人均水平高1000多元。
经济适用房总量一年超过前3年
“我男人出了车祸后,我真是连活下去的信心都快没了,这辈子哪敢想还能住上楼房啊。”今年
31岁的下岗女工李伟说到这里,声音哽咽。
李伟两口子双双下岗,孩子4岁。丈夫去开车挣钱,不料发生车祸,赔了对方两万多,自己还失掉一条腿。李伟在家侍候丈夫带孩子,一家人就靠“低保”的227元钱过活。去年日照市改革经济适用房分配政策,李伟幸运地成为受益者之一。
日照的经济适用房政策,集中体现了市政府坚持改革创新、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理念。市建委副主任魏茂军告诉记者,他们根据省里批准的当年经济适用房用地规模拿出一块地——50亩,公开招标拍卖,将所获款按那块地1.2的容积率建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计算,可让572户受益,再给这570多户以货币补贴——每户52477元,允许在全市范围内自主选购。同时,整个过程
“阳光操作”,从申请报名到审核许可,到电脑摇号,都向社会公示,各个环节都由群众监督。
日照市是自1999年开始建经济适用房的,前4年售出近700套,平均每年175套。去年采用这个市场化运作的方法,一年就解决了570多户,相当于过去3年之和,而且补贴标准也提高了。市政府这一改革,经济适用房步子加快,购房户高兴,房产商叫好,社会各界称赞。
在日照采访,听到的这类颇不简单的事情实在不少。比如: 全市42个历史缺水村去年全部有了水,结束了日照市农村人畜吃水难的历史;去年通过全力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经保证80%的农民“小病看得起,大病不返贫”,覆盖人口达48万人;在全省率先拨出专款,建立了规范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去年全市农村3884户特困救助对象全都得到了救助……
这些都是为民办的实事、好事,解决的难事,群众打心眼里拥护。用市长于建成的话说:“日照现在全市上下一心,发展信心十足,人心思干,人心思上,人心思大变快变。”人民日报记者 费伟伟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