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日报版面图 > 1 > 正文
春天的故事 ——区划调整:拨动大青岛心弦放飞梦想
青岛新闻网  2004-06-07 04:40:53 青岛日报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本报记者陶修杰

    我们讲述一段令人回味的往事,我们聆听一段激动人心的乐章。

    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闻名天下的百年青岛,不经意间崛起了一个“东部”,继而奇迹般地矗立起一个大青岛,实现着对自己的未来有如大海澎湃般的执著梦想。

    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青岛谱写了从狭小空间伸展、进而东扩西进、最终全面展开这样一段构建现代化大城市的“交响乐”。

    回溯构筑大青岛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大青岛”是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永恒梦想。正是对这一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对这一梦想踏踏实实的践行,成就了这座城市。

    而以1994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的扩张,在构筑大青岛的谋篇布局中走出了一招活棋。城市的地域规模、城区容量、形象内涵,也都因此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堪称“化茧成蝶”般的变化,继而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注入了无尽生机。

    城市发展束缚手脚: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自1951年划定后,仅在1956年、1961年、1963年和1965年作过几次局部性的小调整。此后的20余年基本未作变更,尤其是市区范围,40余年基本上没有增加。

    历史的车轮前行到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之后,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到来,使这座机敏的城市再度看到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梦想,在这一年第一次由决策层进行了明确的阐释。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东部大开发以及党政机关的东移,使这座城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绘就一幅大青岛的蓝图已经初现端倪。但是,每当青岛市要采取比较大的动作时,就会感觉到束手束脚,力不从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9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过于狭窄,经济结构比较老化,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龙头”的带动分量太轻。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能割断它曾经的历史血脉。始建于1904年的胶济铁路让青岛的近代繁荣史在火车汽笛鸣响的那一刻拉开了帷幕,而在此后若干年的时间里,青岛在城市建设上,基本是沿胶济铁路发展,形成南北狭长的“带状”布局。这样的城市总体布局不仅严重束缚了城市的发展,而且给青岛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

    当时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北部,而多数的市民居住在城区南部,老市区形成了“北工南宿”的状况。那时,疏通城区南北的交通干线只有中山路—热河路—辽宁路—华阳路—内蒙古路—杭州路—四流南路一线,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大量的人流、车流都集中到此,大量市民靠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排队等车难,车来了上车难,挤上了车站立难,到站了下车难。在上下班的路上耗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成了常事。

    1994年,青岛老市区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64万人,增加到131.3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0906人。住房紧张不是少数人所面临的难题,打通腿、睡吊铺、团结户……这些在现代年轻人的词典里已经濒临“灭绝”的词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住房紧张的情况。

    199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发东部的重大决策,着力使青岛市的城市布局由过去的“带状形”向“品字形”拓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1994年我市东部地区的建设已经大有起色。但是,由于当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向东拓展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难和矛盾。时任市民政局局长的宗德岱回忆说,当时已有80多个中央、省、市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建在崂山区域内,有些居民小区横跨老市区和崂山区。当时崂山区的居民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搬到东部新建小区的居民为了不使自己变成“农村人”,就采取了人搬过去住、户口还落在市区的办法,这就在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交通、地下管网、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城市整体规划进行设计和安排。

    当时市内的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五区的面积、人口分布不均,差距过大,相应造成了生产、生活布局不尽合理。台东区的面积仅有7.48平方公里,人口却达22万人;市北区面积仅为7.09平方公里,人口却达18.5万人,两区都没有发展余地,现有的很多区属企业不得不建在崂山、四方区域内,造成不少区属企业“名不副实”。

    随着青岛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地域的区域特色日益明显,如在崂山区中韩设立的高科技工业园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形成以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及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区域;李村镇已发展成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带;崂山区其他乡镇地处308国道和环胶州湾公路两侧,乡镇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具有吸引城市工业转移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市南、市北、台东、四方等老城区,按照“方便人民生活,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加快了改造和建设,正在逐步把现有的工业企业向外迁移。但是,由于地域狭小,人口拥挤,发展余地很小等原因,这些城区发展的新优势,却无法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面临制约青岛进一步发展的种种困难和矛盾,市委、市政府准确地认识到市区范围、规划布局、发展空间、城区管理等方面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将会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扩大外引内联的容量和整个城市的外向度,有利于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更好地加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1994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报请中央和省调整市区行政区划。

    各方协作: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

    宗德岱回忆说,早在1992年,市委、市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行政区划调整的事项。从那时起,市民政局有关职能处室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前期调研,1993年,市民政局还组织专人到武汉考察调整行政区划工作,研究调整的可行性,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起草的方案逐一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在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等多项因素之后,最终形成的第七套调整方案于1993年底在市委常委会上得到了通过。

     随后,1994年2月28日,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在得到省政府和省民政厅同意之后,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上报国务院。该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很快,4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1994]32号文批复山东省,同意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函[1994]74号文批复青岛市,同意调整市区行政区划。

    4月29日中午,宗德岱带着有关文件回到了青岛,当天下午3点,市委就在当时的临时办公场所———纺织疗养院召开会议,向有关人员传达了省政府批复意见,研究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工作。会上,重点研究了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落实工作,由时任市委副书记的胡延森负责,下设办公室,分立财政税收、区界勘查、组织人事等几个组分工负责,制定了调整工作的时间安排。会上,为避免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出现乱花钱、突击提拔干部等不良现象,时任市委书记的俞正声特别强调了调整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可以说,经过周密安排,我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胡延森回忆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关区和单位的同志们深明大义,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共同努力、身体力行,自1994年5月开始,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各项交割任务,调整的人员全部到位,日常工作立即按新的秩序运行。”

    调整十年再回首:已是一片辉煌

    根据调整方案,在市辖区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将台东区、市北区、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和错埠岭街道办事处合并,加上崂山区中韩镇的一部分,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四方区往北扩大到李村河南岸;将沧口区剩余部分与李村镇合建为李沧区;将崂山区作大的调整: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四处乡镇组成新的崂山区,原崂山区北半部的8处乡镇组成城阳区,一部分合并到李沧区。调整后的区级建制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市内区域面积扩大到了110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了240多万。

    新的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已经过去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之后再回首,人们切实体会到,行政区划调整大大增强了城区的活力以及对全市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区划调整之后,各区的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胡延森以崂山区的新变化为例给记者列举了一组对比数字:1993年原崂山区的 G DP为4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86亿元。2003年新崂山区 G DP为151.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3.35倍和4.19倍。2003年城阳区的 G DP为197.6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4.38倍和2.58倍。二者合并计算 G DP达到348.73亿元,地方财政12.6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7.73倍和6.77倍。如果再加上划归李沧区的李村镇现今的数字,10年之间几乎比老崂山区的经济翻了二至三番。

    区划调整彻底改变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和市民的居住条件。短短10年间,城市功能和环境面貌,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都有了较大改善。青岛的城市化水平在2003年达到56.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0年间,有近20万市民走出了9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住进了舒适惬意的新家园。崭新的浮山后小区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近些年,我市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全市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5平方米,正积极向“户均一套房”的目标加速推进。新的行政区划,将东部崂山区调整为市区,过去那种“宁要西部一张床,不要东部一套房”的传统观念被彻底打破,青岛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城市意识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巨变。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诸如水、气、热、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自来水供水率达到100%,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城市气化率达99%,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率达71.7%,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3.1标台,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通过前海截污、海泊河污水厂等5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通过淘汰锅炉、禁烧散煤、机动车尾气治理等,青岛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8%。同时,相继开展了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等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全面整治沙土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环境建设日趋平衡,南北差距开始缩小。2003年,我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可以说,这一荣誉是与新的行政区划带来的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密不可分的。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东部新区如遇一夜春风遍地花开,经过1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东部已形成一座新城,成为青岛新的行政、金融、商业中心;李村的商贸发展之快出人意料,李沧区所属的崂山百货大楼、北方国贸、华隆商厦、崂山商贸大厦、崂山第一商场等大商场,无论商品销售净额还是实现利润,都稳居岛城商场前列,“李村商圈”在岛城已是家喻户晓,青岛市北部商业中心正在这里形成……

    原来,青岛老市区面积(92平方公里)与胶州湾的水域面积(高潮水位接近400方公里)之比为1:4,完成新的行政区划后,市区面积与胶州湾的水域面积之比出现“换位”,接近4:1。青岛之优势在于海,海之优势在胶州湾,这样的认识再加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构想,终于使青岛产生出“气吞海湾”的魄力,把市区从胶州湾的一角迅速扩张,形成了对胶州湾的“包围”。胶州湾遂成为青岛市区的中心,青岛市区遂开始围绕胶州湾拓伸发展。建设“环胶州湾经济集聚带”,把该集聚带视作大青岛新的开放启动点、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构想,在几年间使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建材、饮料、铸造等行业的多家企业落户胶州湾畔,区划调整后成立的城阳区更是充分发挥青岛市区格局大调整形成的新优势,把吸纳城市老工业,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点,迅速形成了以环胶州湾产业聚集带为中坚的新型工业区。

    ……

    这一切的一切,正在一笔一笔地向世人描绘出大青岛的蓝图。

    在我们用切身体会感受着行政区划调整给我们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发展变化之后,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不能忽视其对人的影响。胡延森在回忆那段时期的工作时说,“这次区划调整带来的效应中,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那就是锻炼了干部,为培养新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活力。”

    区划调整涉及到我市的区、镇、街道办事处各级行政建制,一时间冲击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也给许多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老崂山区一分为四,使许多同志割舍不下。老市北和台东两区班子合二为一,使相当一部分同志面临工作调整、调动甚至离职。“但是,大家硬是凭着党性保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毫无怨言,服从大局,使日常工作没停顿,区划调整的任务没耽搁,头一天还在各司其职,第二天调整方案一公布,立即走马上任,没有不服从分配或借机向组织发难的,情景非常感动人。”10年后的今天,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胡延森在回忆这些同志时说到,“他们这种服从大局的意识为我们‘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形成增添了力量。”

    描绘新的发展蓝图:“大青岛”已经起航

    进入21世纪,立足以往发展基础,基于对当下城市间竞争态势和发展走向的深刻洞察,青岛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大城市蓝图,终于“明晰”:“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这一宏大的思路为青岛的未来搭起了坚实的骨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这次区划调整“魔幻般地变出了美丽的现代化的崂山新城区”,与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城市的东西两翼,还平地起高楼似地耸立起了一个城阳新城区,成为市区名副其实的北大门,“品字形”的城市架构初见端倪,空港经济区建设加快了进度,环胶州湾的盐碱滩变成受人青睐、有待开发的黄金宝地,市区与即墨、胶州两市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一切为建设“大青岛”,进一步推动全局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条件,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青岛对外开放20年,这个年轻的城市已经由最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向全世界展示着他的魅力。“大青岛”的梦想,正萦绕在市民的头脑里;“大青岛”的气息,正升腾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按照“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战略构想,青岛总体规划提前修编。青岛、黄岛、红岛“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区域成为支撑大青岛的三大支点。红岛很大程度上是未来青岛发展的“预留地”,而黄岛至此则完全颠覆了“辅城”的概念,成为与青岛传统市区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挺进西海岸的动人乐章已经奏响……

    从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到“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战略构想的形成,这座城市就这样完成了对自身的全面超越。

    这种超越,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根本性的。因为,它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一次次有力的扩张。从某种意义上,它是缔造这座城市未来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光飞逝,青岛这座城市已经被带入崭新的21世纪,面临着迎面相遇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审时度势的青岛人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气魄,在此刻再一次果敢地放飞“大青岛”的梦想,一个被赋予全新内涵的“大青岛”已经起航。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青岛地区天气预报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