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政务要闻 > 正文
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创新 “同和之路”迈步城镇化之路
青岛新闻网  2004-05-27 03:48:19 青岛日报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本报记者韩军营本报通讯员邓瑞强赵培聪

    脚下的这片土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从周边三个乡镇划出的“小镇子”,一直到90年代初,驻地还只有几条土路、数百座民房,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当时它叫王家站乡。

    日月更迭,春华秋实,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创新,这里已由一个不起眼的农业乡镇一跃成为孕育财富的丰饶之地,如今,它叫同和街道办事处。几年来,同和先后获得首批全国17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山东省小康城镇、山东省文明示范镇、青岛市“十佳”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经济之形与文化之魂相得益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和的崛起是一个谜,同和的发展充满个性,同和人走出了一条不断创造奇迹的“同和之路”。

    实施工业化是同和小城镇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同和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催生和壮大的以“同和集团”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使得轰轰烈烈的小城镇建设得以全面展开。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王家站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正是从那时起,同和人趟出了一条创造精品的个性化之路。

    时任党委书记的李宝杰是同和崛起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早在1996年,他带领全处上下,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动的方式,在胶平公路、高平公路这两条省级公路之间的同和境内,首先投资600万元,建起一条宽敞的中心街道,并全部硬化、绿化。同时规划设计了商贸、文教卫生、行政服务和居民生活四个功能小区,拉起了一个工业化小城市的框架。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他们投资建起了35KV的变电站;由同和集团出资建成了现代化的综合医院、中学教学楼、街心公园;投资1500万元,在驻地中心建起占地50亩的商贸中心;开发了9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投资近1亿元,建起涉外四星级标准的“秀水苑”贵宾村……短短几年间,同和人用双手奇迹般托起了一座全国闻名的小城镇。“同和之路,就是一条依靠乡镇企业起步,依靠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壮大的道路。”这不仅是办事处党委书记张健一个人的感触,事实上,每个同和人都深切地体会到,工业化才是使这片土地腾飞的根本推动力。几年来,同和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推进经济工业化进程,镇域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强力支撑。目前,办事处内有企业178家,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 L G以及TDK电子、三星电子协理企业、现代汽车配套企业、城南电机等外资企业65家。

    工业化的发展,受益的首先是当地农民。驻地侯家站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以农业为主,集体收入只有3000多元。而如今,全村道路70%硬化,“三大堆”没有了,110套二层楼拔地而起,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农村的影子,谈到这些,从1978年就是村支书的李书云打开了话匣子:“俺们村现在都不吃庄户饭了,年轻的都在外资企业打工,中年的搞三产,老年的搞组装、看门,再加上家家户户出租房屋,收入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边走边聊,李书云把我们带到了村民侯贤光家中。老侯听说青岛来了客人,二话不说就把我们往屋里让,刚一落座,就递过来中华烟,他的妻子则拿过来矿泉水。李书云跟我们说,“人家老侯现在可不弄‘庄户耍’了,与在济南上学的闺女联系都不写信了,在网上发电子邮件呢。”可不,客厅那边就摆着一台方正电脑,侯贤光接上话茬说:“要电脑并不单单是为了给女儿发邮件,主要的是从电脑上看点信息,现在是信息社会,人要闭塞了,就会跟社会脱节。”

    调查中记者对比了几组数字:1998年办事处的财政收入不足900万元,2003年达到了2760万元,5年增长了3倍;1998年园区工人不足3000人,目前已达到2万多人,平均每年转移劳动力3000多人;1998年同和企业不足30家,目前已经发展到178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是同和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最充分说明,也为同和这座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前,着眼于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和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他们深入同和已有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研究了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以及青岛工业发展的特点,尤其对中国的电子、汽车等生产企业以及相关配套厂家进行了市场调研,提出了突出产业招商,把电子、汽车配件和暖通三大产业作为招商重点,把韩资作为招商主攻方向,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思路。目前,同和街道办事处仅韩国现代汽车配件企业就达到了30多家,电子配件加工企业26家,暖通设备配件生产企业17家。无疑,产业招商已经成为同和招商引资最亮丽的名片。

    这些企业为同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同和街道办事处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机制,累计完成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达12亿元,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形成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居民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园区、文教卫生区和行政办公区,城镇人口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聚集,道路硬化率、路灯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了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8%,城市化水平达到52%。

    启示:同和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全面进步和繁荣的基础,大力发展工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再从工人到市民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科学的发展观是同和小城镇发展的灵魂

    到过同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同和的天格外明朗,同和的水格外清澈,同和的路格外干净,同和的人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同和人就提出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构想,几年来,这座“袖珍”小城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和谐地变奏着。

    在调查中,我们意外地听到这么一件事:办事处党委提出明年不再大规模植树造林,同时向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不要再给同和下达植树造林任务。原因其实很简单,同和已经没有可以植树的地方了。几年间,他们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1000亩的生态示范林,完成了3.8公里泽河沿岸林带工程,生态示范林、沿河林带和道路绿化、厂区绿化、村庄绿化等构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48%。

    这仅仅是同和生态建设的一个方面。为了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小城镇,配合平度市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目前一期已经启用,日处理污水7万吨;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秀水河生态示范公园使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大花园……

    张健有句话,小城镇虽小,对几万甚至更多的人来说却是大战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统一。同和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2000年办起了职业介绍所,并经青岛市教育部门批准,投资600万元,在原成人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筹建了同和职工学校。

    到同和,同和的教育不能不看,从这里不仅能看到同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就,还能看到同和人谋划发展、对待政绩的科学态度。

    “城市化并不仅仅是盖几座楼,建几个公园或者是发展多少工业,这是表象,重要的是内涵,是人文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同和人认识到,要使小城镇保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小城,就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为城镇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办事处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小城形成了“经济是形、文化是魂”的共识。

    2002年,办事处提出了经济和教育同步发展的思路,并在全国镇级率先调研《小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课题,把教育放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扶持,凡是教育上提出的要求,办事处没有说不的时候。2001年,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办事处首先投资360多万元,对成教中心实施了搬迁,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2002年又投资1200多万元,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建起了堪称一流的同和小学。3年以来,办事处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了1700万元。目前,同和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是一流的。

    目前,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同和社会各界形成了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同和小学校长徐红霞的记忆中有一件难忘的事,2002年5月份,同和小学落成后不久,王家站村支部书记给她打来电话:“徐校长,我看你们学校没有自行车车棚,我们村两委商量了一下,决定义务给你们建一个。”事情虽小,却反映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教育的理念。

    启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同和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以工富农,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矛盾,使小城镇的发展一直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现代化,使小城镇发展具备了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在促进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打造工业同和、文化同和、开放同和,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同和走出了一条极具代表性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