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动听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曾经深深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它是怎么传入我国的呢? 这首歌诞生于1956年。电影制片厂邀请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电影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其中的一首。
最初,
电影制片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不满意,认为它是平庸之作。然而影片上映后,这支插曲却出乎意料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联欢节筹委会选送它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 这首歌一举夺得金奖,深受各国代表的喜爱。
第一个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介绍到我国的是当时还不满23岁的上海残疾青年薛范。歌曲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奖的消息一见报后,他马上将它译成了中文。
上个世纪50年代,薛范因自幼双腿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俄语,并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19岁开始发表翻译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他一夜成名,引起广泛瞩目。
如今年届古稀的薛范,充满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译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的情景:1957年7月,他着手翻译这支歌已经两天了,但仍有好几处感到不甚满意。那天晚上,他坐轮椅去剧院看歌剧。散场后,回家的路上,一片静谧中,忽然传来悦耳的钢琴声。他停下车,听出这是肖邦的《降 E大调夜曲》。美妙的旋律挽留住他,他痴心地谛听着,浮想联翩。直到琴声沉寂以后,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里已是午夜一时,但他毫无倦意,坐在未完成的译稿前,灵感勃发,仅用了一个小时一挥而就。
这年9月,歌曲就在上海的《广播歌选》上发表了。随后各地相继转载,电台播放,立刻风靡全国。
一首抒情歌曲为什么能在将近半个世纪内久唱不衰?薛范解释道:歌在传唱过程中其内涵被大大地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赞美莫斯科郊外迷人的夜晚。它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挚的爱。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