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日报版面图 > 7 > 正文
李沧:夯实“根基”构筑文化强区
青岛新闻网  2004-05-26 04:00:25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十二区市党政领导文化建设访谈录之二

    李沧:
夯实“根基”构筑文化强区

    ———访中共李沧区委书记、李沧区区长王殿章

    本报记者张华采访

    李沧区,感觉有些不同的收获,其中一点,它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明晰呈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李沧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年年足额拨付,2000年拨款272万元,2001年拨款325万元,2002年拨款403万元,2003年拨款660万元,2004年预算达到957万元。当记者把这些数字所传递的一些感受告之李沧区王殿章书记时,他闻之淡然一笑,诙谐地朝在座的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说:“是你们把工作做出来了,而且把钱花到位了,我们才舍得不断往里投钱啊。”的确,这些年,李沧区在文化事业发展上可谓“用心良苦”,仅文物保护工程的启动就曾让省内外许多同行汗颜,如今,把文化事业的前景规划这一问题抛向他们时,他们自然有一种先行一步的泰然。

    

在寻找差距中求得进步

    记者(以下简称记):文化工作,通常被定位在“冷板凳”的行列,但从这份资料看,你们从2000年就开始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上连续发力,而且平均每年以100多万的速度递增,做出这样的规划,应该是有源起的吧。

    王殿章(以下简称王):从地理位置看,李沧区作为青岛版图的北方板块,应该在三个文明建设上形成一定的实力,为青岛全面发展的大格局构筑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三年前,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缩小南北差距”的决定。要想缩小这一差距,对于李沧区来说,必须认清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劣势。作为李沧区,正处在城乡的结合部位,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色,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李沧区在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程度、城市面貌、人口质量、人文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要弥补这些不足,我们感觉,归根结底,要依靠李沧人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而这一提高,则落脚在政府提供怎样的平台,给予怎样的引导。因此,在寻找差距、寻求进步的背景下,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加大了政府支持和组织保障,开始了“软”“硬”的双管齐下,这里不仅包括对新文化的一种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开掘。

    记:据说,在今年区政府确定的9件实事中,图书馆的迁址扩建就位列其中。

    王:其实,从2002年开始,在区政府确定的实事中,文化工作就开始占据重要席位。像2002年的8件实事中,文化工作占了一项———启动文物保护工程;2003年的9件实事中,占了影剧院改造工程和明真观修复工程两项;今年,如你所说,图书馆迁址也列入了9件实事中,而且决定把图书馆迁到李沧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人大、政协办公楼。同时,还投资200万元,完善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从这些实事提出的方向和内容看,是从李沧区实地情况出发而做出的决定,其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像去年作为实事启动的影剧院改造工程,今年10月就能交付使用,届时,老百姓会看到一个面积为2.6万平方米、服务一流、设备先进的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在李沧区赫然矗立。

    记:在青岛电影市场一片萧然的情况下,你们启动了影剧院改造工程,应该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王:我们到南方考察了解到,一座影院的票房收入就有两三千万元。当然,电影市场的火爆与低迷掺杂着各种因素,但他们能够出奇制胜的一个先决条件应该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高档而且时尚的文化休闲场所,相反,在青岛,还没有一座很上档次的电影院。我们感觉,这是我们电影市场走不出阴影的重要原因。

    去年开始,我们借助市场化运作,筹集了3400多万元的社会资金,开始建设李沧区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并且计划跳出原有套路,以股份制的方式来经营。我们敢说,它的竣工将在青岛的影剧院中占据最强势的一极,而且会成为整个山东省影剧院改造的一面旗帜。

    记:高档次的文化设施给人提供了文化体验的新空间。那么,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文化设施的情况怎样?

    王:应该说,参差不齐是李沧区目前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概貌。从目前李沧区的11个街道办事处、98个社区居委会、25个行政村的情况看,1/3已经达到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队伍一应俱全的水准。比如大枣园村,就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集旅游、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村级文化广场。这是我们“民办文化”的一个实例。另外,我们也注重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积极性,鼓励十梅庵村农民投资千万元开发荒山,在虎山北麓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十梅庵风景区。

    记:从李沧区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你们去年组织的文化活动有280次,比1994年增加了254次。这一增幅可以看出,李沧人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的场所承载下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王:意识形态的东西,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这些场所建了起来,群众就有了去处,再正确加以引导,那些沉溺低俗、邪教的人群自然就会大大减少。再说,文化生活不能单独来看,从科学的发展观看,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就社会的主体———人而言,文化活动参与的多少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观念的转变和修养的提高,因此,文化事业搞上去了,老百姓的生活充实了,也必然对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在今后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有具体打算吗?

    王:在完成区级文化设施充实、调整后,我们将转向社区,并配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加强和完善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在不断完善文化事业经济投入、多渠道筹集文化建设资金、公共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化设施的投资渠道,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资文化建设,从而构筑起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共同参与的新体系。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当然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枚关键“棋子”,在这方面我们决不能短视。

    对人才讲求“有为才有位”

    记:听说,你们文物所的一位负责人已经决定离开了,但文保工程的启动却让他留了下来。

    王: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当时,他感觉文物所的工作太平淡,决意要离开。但文保工程的启动重新唤起了工作热情,而且通过系列工作的展开,越来越觉得整理这些“文化家底”的重要性。现在,工作热情已经上升为一种工作感情,并在文保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一直讲求“有为才有位”。为了给文化工作以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压缩公务员编制的情况下,区政府给区文化局增加了两个行政编名额,而且将旅游职能也交由区文化局承担。这些年,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他们的热情很高涨,确实为李沧区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实际工作。

    在图书馆、文化馆、基层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文化站的人才培养上,我们也讲究“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队伍建设这工作就像大树,用心培植,才会逐渐枝繁叶茂。这些年,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常年在基层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出的千余名文化工作人员、129支业余文化队伍又活跃在基层群众当中,为群众文化活动全方位、多元性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认为,对有能力的人,他们的工作是需要内容,需要激情的,如果主管部门不给提供一定的平台,不去丰富平台的内容,就不能把人才给留住,也不能吸引人才,还是那句话,“有为才有位”,当然,这个“位”是要有内容的。

    记:据说,作为这一想法的延伸,你们还通过自荐、推荐等方式收集了98位文化人才的信息,建立了文化人才联系网络。

    王:是的。去年我们本着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促进文化事业及各项工作上规模上水平的宗旨,收集了98位文化人才的信息,并整理建档初步建立起“文化人才库”。这些人才主要是在李沧区工作生活和曾经在李沧区工作过的,通过这一网络的建立,可以说把李沧区的文艺人才资源“盘活”了,反过来也使李沧人的文化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层面。

    有效“嫁接”文化、旅游

    记:具有区域特色的赏花会应该是提升李沧区知名度的品牌节会。

    王:可以说,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我们是罄尽心力的。我们的花资源是非常丰厚的,不仅有我国江北最大的梅林,还有万亩桃园,我们不能让这些资源“待在深闺人不识”。前年,我们把“赏花会”的牌子给树了起来,而且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内容也在不断充实。从目前的情况看,参与花会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十梅庵风景区的万株梅花,李沧区东部的万亩桃园,千亩野生杜鹃花,而且还可参加期间开展的大型书画笔会,摄影大赛,丽人大赛,优惠购物周,国际插花艺术大赛,露天电影展映等多种活动。

    记:这也是很多地区的惯常做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王:的确,是有这一想法,但这只是第一步,“文化、经济一台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可以看到,旅游经济现在正在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经济属于特色经济,其中包容的文化内涵毋庸置疑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培育精品一产、突出发展二产、繁荣提高三产,其中,旅游业该如何繁荣提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当时举办赏花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萌生的想法。现在,赏花会经过几年的历练,已经在以都市性农业为载体的基础上,打造成了一个集赏花、旅游、饮食、购物、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节会,也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有效嫁接。来青岛,南观海景,北游田园;来李沧,东看花果山,西游十梅庵,这是我们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新想法。

    记:那么,启动文保工程是不是也有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效嫁接的初衷?

    王:这是初衷之一,我们感觉,更关键的是,它们的“死而复生”是造福后代的大事。

    李沧区所在地域,历史悠久,文物炳焕,有商周古城顶遗址,有青岛地区惟一幸存的功德石牌坊,还有青岛现存最早的教堂建筑,以及仙姑塔、明真观、竹子庵、康有为原葬墓、李村华人监狱旧址……这些文物古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古迹遭到破坏,如果再不及时抢救,将留给后人很多遗憾和损失。前年,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我们拉开了摸清文物家底、对文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区政府投入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达659万元。

    记:据了解,1994年区划,原崂山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及馆藏文物和档案资料划了出去,你们的文保工作几乎成了空白。

    王:的确是这种情况。2001年,我们开始重新为文管所配备专业人员,并委以重任对全区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了详细的文物档案,这些工作为文保工程的启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记: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文保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或者说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王:目前,仙姑塔、大枣园牌坊得到修复,建立了“古城顶遗址公园”,修建了文物陈列室,还征集了300余件流散于民间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确定并公布了8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出南庄乾隆年间“龙头牌”、“明真观创观碑记”等一批文物。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文物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珍贵财富,具有吸引游客去探寻和观赏的魅力,应该说,每一处都是很好的旅游景点。因此,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密切结合,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成了我们文保工程的延伸想法,而且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以“两庵一观”(注:十梅庵、竹子庵和明真观)为中心点的“李沧一日游”旅游线路浮出水面。我们感觉,如果合理运用这些“家底”,必然有一番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色等待着我们。

    以博物馆建设为契机

    锻造文化强区

    记:文物保护启动工程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是不是也激发了你们在这方面继续关注的热情。

    王:可以这样说。文保工程的启动,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建一座博物馆把那些征集起来的文物和民间工艺品集中收藏,并向社会公众展示,成了我们的又一工作目标。今年,投入分别为62万元和267万元的李沧区博物馆和明真观修复保护二期工程筹建项目,已经被列入了本年度李沧区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之中。明年,博物馆将在明真观的后方开工建设,届时,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将和明真观的建筑风格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这对于后期的旅游开发也将非常有利。

    记:那么,李沧区博物馆的定位是什么?

    王:它将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展藏内容除了展现李沧的历史发展进程外,还将突出民间艺术特色。因为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标识,将这些乡土艺术、民俗器物从自生自灭的境遇中拯救出来,并进行系统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我区抢救、保护研究民间文化遗产的基地,同时,也将承担起向社会展示成果、并以民俗的独特情节陶冶人们情操的义务。前一段时间,我们去考察了宁波的城市展览馆,他们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记:听说你们和海洋大学就文保工作制定了一个“2004年-2020年的总体规划”。

    王:这是海洋大学有关专家和我们文管所搞的一个规划。从规划看,主要分近期(注:2004年-2006年)、中期(注:2006年-2010年)和远期目标(注:2010年-2020年)。如果按照这一规划进行下去,一方面会把这些文物古迹保护起来,另一方面李沧区也会形成以文物为主线的三大旅游区,即东有竹子庵、三清洞、仙姑塔、卧狼齿古石围和百果园、靴子石景区;北有十梅庵、古城顶遗址公园、大枣园牌坊和清代仿古街;中有明真观、纺织博物馆、康有为原葬墓址、清凉院、李村基督教堂和华人监狱旧址博物馆。

    记:“盘活”这些文化资源必然会涉及到资金问题。

    王:资金问题确实是困扰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正在探索“民办公助”的运作方式。“民办公助”,就是由文物所在地的单位(村委)和区政府共同投资,以“民办”为主体,文物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修复工程全过程进行组织、策划和监督。另外,我们在工作的开展中,一直讲求规模效应,讲求与旅游的嫁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资源焕发出生命力,并长久得以生存。

    文化工作是慢热的工作,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韧劲儿,而且要有长远的目光。每年,我们在要办的实事中,必定要在文化上有一些新举措,因为它关系到科学的发展观,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些年,我们始终信奉这样的说法:拉饥荒,吃萝卜干,咱不能干,但要保证项目不断。在这种慢慢的积淀中,应该说,我们已经逐渐凝聚起了“建设文化强区”的底气。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海信地产"成品家快乐阳光之旅"揭晓
·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热招
·暑期中小学生赴美国、英国夏令营
·英国硕士预科课程火爆招生!
·崂山可乐热销岛城市场探秘
·青岛雅思备考指南 请考生注意!
·如何成为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
·澳洲国际经贸硕士学位青岛班
·如何提升人际影响力 超越竞争对手?
 

 相关链接:


 下一篇:

 ■ 站内检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