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家投资4000万美元生产蛋白纤维的高科技企业,尽管“三废”论证均已达标,但考虑到投资商看好的一块土地紧靠居民区,经过环保专家评审团的8次专题论证,在征得投资商的同意后,今年3月,开发区最终将项目调整到重化工区内落户。
建区以来,开发区就确立了
“环境优先”的目标,不断积聚区域“环境资本”。小印染、小皮革等一些有污染、高能耗、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不断被拒之区外。一些虽然达标,但对居民、环境等可能有环保隐患的项目,或调整其坐落位置,或干脆免谈,这在开发区已是司空见惯。
倡导循环经济,是开发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发区工委管委强调,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废弃物。这一认识在开发区已形成强烈的共识。黄岛发电厂通过实施汽轮机改造,将生产余热用于居民集中供热工程,黄岛老城区因此实现居民供热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为充分利用粉煤灰、炉渣等资源,黄岛发电厂又先后成立了专业公司,引进国际先进专业设备生产混凝土彩瓦、粉煤灰环保节能砌块、植草砖、路沿石、花盆砖、路面砖、 G RC保温内墙板等新型建材,变废为宝,改善了环境。
清洁生产是开发区倡导的又一环境战略。开发区环保部门指导青岛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在西海岸率先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企业从原材料的选购、生产能源的确定、生产工艺的制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等环节,自觉遵循清洁生产原则,并以此为示范,大力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清洁生产观念的深入人心。
对一些“环保高危”项目,开发区更是慎之又慎,从长计议。电镀业是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等产业须臾不离的链条。以往,青岛开发区的企业常常到南方一些地区进行产品的电镀处理加工,既延误了工作时效,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开发区建设了电镀工业园,将分散的电镀企业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集约化管理和强化监管等内外部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污染问题。
开发区还以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为目标,实施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3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28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不仅有70余家企业通过了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且全区也通过了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马志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