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永峥
本报莫斯科5月9日电
恐怖分子精心策划 主席台成了大屠场
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市狄纳莫体育场内人头攒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59周年庆祝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场内防卫森严,身着黑色制服的
内务部特种部队,穿迷彩服的正规军,着天蓝色制服的警察和便衣保镖遍布全场。
10时35分,俄罗斯NTV电视台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体育场正中央那座用原木色木板搭建起来的主席台,卡德罗夫总统和巴拉罗夫中将一行刚刚走到主席台中央VIP(要员)席上坐定,只听到“轰”地一声巨响,主席台中央的要员席刹那间塌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几个刚刚坐定的人刹那间就不见了,一股棕色的浓烟腾空而起!
满脸是血的人们尖叫着跨过椅子四散逃命,漂亮的盛装上沾满了鲜血和粉尘;一名男子抱着嘴角淌着血、显然已失去知觉的孩子疯狂地跑出体育场;几个身穿制服的男子拼命把满脸满头是血、脑袋搭拉下来的卡德罗夫总统从破碎的木椅堆中拉起来;更多的军警不顾一切地翻过栅栏,向主席台飞奔而去,不时地有人冲着天空鸣枪示警;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和救护车直奔体育场中央,拉着满是血污的伤员往医院方向跑。整个主席台成了一个大屠场。
据最新消息,这次恐怖爆炸,造成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和车臣国务委员会主席伊萨耶夫等4人死亡,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巴拉罗夫等53人受伤。
从爆炸现场调查的初步情况来看,这次爆炸是由于一枚埋在体育场主席台正中央要员席下的地雷引起的。当地紧急事态部的一位官员科施米加说,在爆炸地点附近发现了第二枚爆炸装置。至于地雷或者炸弹怎么弄到体育场内,据车臣内政部卡米德·卡达耶夫说:“炸弹是被放在混凝土里面的,而大约一个月前体育场进行了改建,这也是为什么在昨天晚上和今天上午没有被安全检查人员发现的原因。”不过,为何能如此准确地放在主席台下,显然还没有定论。
幕后凶手是谁 恐怖头目瓦利德成头号嫌疑
爆炸事件发生后,俄军方立即把可能的凶手直指车臣分裂武装。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表示:“正义必胜,报复不可避免。”那么,这次大爆炸的幕后凶手会是谁呢?
恐怖头目瓦利德是头号嫌疑。一个月前,车臣分裂武装头目瓦利德就威胁要在俄全境,特别是车臣实施“地雷战”,消灭车臣政府官员、驻车臣俄军以及一切跟俄政府合作的车臣人。瓦利德是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现年36岁,是车臣分裂势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精于爆炸技术,曾在阿富汗基地组织受训,后于1997年秘密潜往车臣,带领数百名“圣战”者同车臣反政府武装并肩作战。
俄罗斯政府认为,瓦利德统领着一个恐怖训练营。比起其他车臣反政府武装领导者来,他的残忍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2月6日,俄罗斯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莫斯科地铁列车爆炸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举世震惊。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认为,瓦利德极可能就是该爆炸案的罪魁祸首。另外,2002年10月,莫斯科轴承厂工人文化宫发生震惊世界的人质劫持案,造成129名人质和40名车臣恐怖分子死亡,而负责策划和指挥这起行动的幕后人员也有瓦利德。
俄罗斯情报官员认为:“车臣分裂势力正变得更加极端,并日益落入宗教极端组织的掌控之中。而瓦利德则是这一变化的关键人物。他训练自杀性人弹,策划袭击并协助选择袭击目标。”
其他车臣分裂分子也是主嫌。车臣先后发生过多起守卫森严的目标仍遭袭击的事件,调查结果均显示,只有知道内情的人才可能对这些目标实施袭击。实际上,车臣共和国内部仍有不少高级官员同情车臣分裂分子。他们与恐怖分子勾结发动袭击。
国际恐怖组织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国际反恐怖专家认为,车臣的分裂势力已经不能再从孤立的角度来看。自从“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部门加强了对“基地”组织成员电话的监听。他们惊讶地发现,车臣与“基地”的通话联络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今年2月18日,俄罗斯新闻网也报道说,据西方情报部门资料显示,“基地”驻伊拉克领导人阿布·穆萨布·扎尔卡维,曾号召位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的1500~2000名武装分子,立即“行动起来”。
为何此时下手 给普京下马威为车臣头目解围
只要对这次袭击的时间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袭击者选择的时机非常不一般。
首先是要给刚刚连任的普京一个下马威。普京总统7日中午刚刚在克里姆林宫再次宣誓就任俄罗斯总统职务。对于他的第二个任期,早有国际专家指出,车臣问题依然是困扰俄联邦政府的难题。自苏联解体以来,车臣问题就一直是俄的心腹大患,车臣分裂主义分子频频制造的恐怖袭击事件对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剧了俄民众对安全的担忧。虽然普京4年前是通过车臣战争而赢得选民信任的,但是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牵涉到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车臣问题仍将是普京新任期内挥之不去的阴影。
实际上,早在一个月前,也就是3月14日俄罗斯总统大选前一天,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了伊斯兰极端分子阿布·瓦利德的一盘录像带。瓦利德扬言,如果俄罗斯人再次选举普京上台,他们就要发动“地雷战”,对俄打击车臣分裂势力的行动进行血腥的报复。在电视屏幕上,瓦利德身穿军服,身后是车臣某处一片山林。他俯身从脚下拿起一枚蝴蝶型地雷说:“真主的敌人在森林中埋下地雷,我们将把它们(地雷)还给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将在他们的土地上发现它们(地雷)。但是,我们可以等一等,看看这次俄罗斯大选的结果,如果他们把向车臣宣战的人选上台,那就是在向车臣人再次宣战。根据真主的旨意,我们将送给他们这些地雷,以及其他他们想都没想到过的东西,造成成百上千的伤亡。”现在看来,这一恐吓不假。
其次是专在胜利日下手。5月9日是俄罗斯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胜利日”,是俄法定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俄罗斯各地都要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今年是战胜法西斯59周年,俄罗斯将在红场举行由5187名军人参加的盛大阅兵仪式,各地也有隆重的庆祝活动。两年前,也就是2002年5月9日,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境内的爆炸事件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38人,受伤人数151人,其中包括13名儿童。在盛大节假日发动血腥袭击,似乎成了车臣恐怖分子的习惯。
第三是报复车臣“总统”被杀。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沙米利·巴萨耶夫一直威胁说,他要替在卡塔尔遇刺身亡的车臣分裂势力领导人泽利姆汗·扬达尔比耶夫报仇,车臣非法武装将对俄罗斯境内外的目标发动袭击。
第四是想替被包围车臣分裂头领解压。据俄罗斯新闻网消息,俄罗斯政府军在车臣共和国库尔恰罗耶夫地区包围了一伙武装分子,据称车臣激进分子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就在其中。车臣共和国总统安全局局长拉姆扎·卡迪罗夫5月3日向记者表示,马斯哈多夫可能已经受伤。因为有迹象显示,武装分子使用自制担架将一名受伤的领导人抬到一个指定位置,其他武装分子的尸体都被抛弃在森林里,而这个受伤的人很可能就是马斯哈多夫。卡迪罗夫称:“如果家人的生命对于你们很重要,那么你们应该尽快放弃抵抗,放下武器,我们不希望武装分子攻击我们的城镇,杀害平民,或者我们的军人有伤亡。”卡迪罗夫表示,在车臣东部山区进行的作战行动中,如果武装分子不投降,将被坚决消灭。他称:“我们不能允许一个武装分子逃脱,武装分子有自己的选择,要么投降面对法律审判,要么被打死。”
炸得如此准确 与车臣分裂势力长期难以消灭有关
多数人最大的疑问是:恐怖分子何以能如此准确地掌握车臣总统和司令的情报,又如何把炸弹送入体育场?实际上,这跟车臣分裂力量长期难以消灭有直接的关系,这正说明恐怖分子为何能得手。
首先是车臣非法武装多为当地人,熟悉当地地理和人文环境,善于同俄罗斯正规军和安全部队周旋,能够避其锋芒,专门拣其最薄弱之处进行袭击。这种兵民不分、平战不分、昼夜不分的传统游击战术,令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俄军十分头痛。恐怖分子靠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和游击战。车臣首府实际上已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战场,市内地下通道四通八达,构成格罗兹尼的特殊防御体系。进攻一方在弄不清楚地形地物特征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
长期以来,由于俄当局给予车臣高度自治,而且允许其有一定的外交权,所以车臣就利用这一点公开进行国际分裂活动,联络国际势力与当局分庭抗礼。他们通过正常渠道和非正常渠道,从外国购买了不少武器装备,并经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运往车臣境内。同时,还得到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和分裂主义势力的大力支持。这些人组织严密,动作有序,或聚散离合,或倾巢出动,视情对俄罗斯军警部队或后方大中城市展开恐怖活动,劫持人质,滥杀无辜,实施爆炸,抢劫,无恶不作。非法武装时常化整为零,出没无常,而且是经常变换身份,藏匿于普通百姓之中,所以俄军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其辨清并剿灭。
财力不足,使俄罗斯很难在短时期内对车臣进行全面重建,车臣人民也就要继续饱受这场战争留下的灾难和苦果。人民普遍失业、生活水平低下,时间长了可能会直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犯罪案件上升,恐怖主义分子可能借机煽风点火、制造事端,民族分裂势力又将死灰复燃,这使得恐怖分子得到了不少的同情。
俄罗斯怎么办 普京表示对恐怖分子的报复不可避免
这次爆炸事件堪称俄政府自1999年以来在车臣地区遭到的最大挫折。
俄罗斯总统普京9日表示,针对当天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放置炸弹,将车臣共和国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和车臣国务委员会主席伊萨耶夫炸死的恐怖分子的行动,俄罗斯军队将“不可避免”地展开报复。
俄新社援引普京在袭击事件发生不久所说的话称:“毫无疑问,针对我们今天要打击的那些(恐怖分子)的报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恐怖分子的打击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意味着俄军将在车臣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行动。
新闻人物
车臣总统卡德罗夫
卡德罗夫现年53岁,车臣族人。早年毕业于原苏联宗教学校和伊斯兰学院,获得神学和世俗哲学两个专业的高等学历。卡德罗夫1995年成为车臣穆夫提(伊斯兰教高级神职人员,伊斯兰教教法的权威解释官),是车臣宗教界的最高领袖。
在1994年至1996年车臣战争期间,卡德罗夫曾站在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杜达耶夫分裂主义势力一边,与俄联邦军队对抗。1995年,卡德罗夫又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号召车臣人发动针对俄中央政府的“圣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德罗夫对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对车臣境内日益猖獗的极端宗教主义分子采取放任的政策日益不满。1999年8月,俄中央政府在车臣展开反恐行动时,卡德罗夫改变了原来的立场,支持俄联邦军队在车臣的军事行动。
卡德罗夫是车臣前领导人马斯哈多夫的反对派。马斯哈多夫曾签署命令,撤销卡德罗夫的车臣穆夫提职务,并把他作为车臣人民的“头号敌人”而判处死刑。车臣非法武装也多次企图暗杀他。卡德罗夫曾经历过10多起暗杀,但他总能化险为夷,而他的贴身警卫却有10多人为他殉职,他的侄子也在一次暗杀中遇刺身亡。
2000年6月12日,普京总统任命卡德罗夫为车臣临时政府领导人。2003年10月7日,卡德罗夫以80.84%的压倒多数票当选车臣总统,成为车臣首次全民公决后第一位民选总统。19日卡德罗夫宣誓就职。
卡德罗夫在车臣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主张实现车臣高度自治,但反对车臣脱离联邦;主张彻底消灭巴萨耶夫、哈塔卜等恐怖分子;对车臣的和平与重建,主张两手抓的政策,一手彻底消灭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早日结束战争;一手加强重建工作。(本报记者邱永峥)
背景资料
车臣问题的由来
车臣是俄罗斯联邦领土,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为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首府格罗兹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车臣人骁勇善战,信奉伊斯兰教。
19世纪,沙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于1895年把车臣并入帝国版图。二战期间,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许多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直到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才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归俄罗斯联邦管辖。
1991年9月6日,即苏联发生“8·19”事件后不久,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10月,车臣举行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杜达耶夫颁令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从此,车臣既不签署1992年的俄联邦条约,也不参加1993年的俄议会选举,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于1994年12月出兵车臣。但是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1996年底,在车臣非法武装在俄境内先后制造两起重大劫持人质事件后,俄军被迫撤出车臣。1997年1月,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领导人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
为彻底解决车臣问题,俄联邦当局于1999年出动10万军人,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经过空中轰炸和地面围剿,大股车臣非法武装被消灭,俄军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但是,车臣剩余的非法武装化整为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活动猖獗,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新华社)
新闻链接
与车臣恐怖分子有关的自杀式袭击事件
2000年6月7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西南的阿尔汗尤特村发生了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两名俄罗斯内务部特种警察在爆炸中丧生,5人受伤。
2000年7月2~3日车臣游击队员在24小时内向俄安全部队的基地发动了5起自杀式炸弹袭击。俄警察特种部队在格罗兹尼附近阿尔贡的宿舍遭到炸弹袭击,至少有54人被炸死。驻古德米尔的俄内务部车臣办事处也遭到袭击,6名俄军被炸死。
2002年12月27日车臣自杀式袭击者驾驶两辆汽车闯入格罗兹尼的当地政府总部,炸毁了政府总部的四层办公楼。造成7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2003年5月12日两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强行闯入俄罗斯联邦车臣纳德捷列奇诺耶区政府大院并引爆了炸药,造成5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2003年5月14日在格罗兹尼东部的埃利斯汗尤特镇的一个宗教节日集会中,发生了一起自杀式炸弹爆炸事件,至少有16人被炸死,145人受伤。
2003年6月5日一名女性自杀式袭击者在车臣附近伏击了一辆运送俄空军飞行员的车辆,炸毁了这辆车,共有19人在爆炸中死亡。
2003年7月5日两名女性自杀式袭击者在莫斯科图什诺机场举行的露天音乐会上,实施了自杀式爆炸,15人被炸死,60人受伤。
2003年8月1日一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入与车臣接壤的北奥塞梯共和国莫兹多克市一家军队医院,造成50多人在爆炸中身亡,80多人受伤。
2003年9月3日一辆火车在北高加索温泉疗养地米罗拉耶沃迪附近发生爆炸,有6人被炸死。但警方称此次袭击事件不是车臣叛军所为。
2003年12月4日俄高加索斯特拉奥波尔地区发生一起火车爆炸事件,至少有42人在爆炸中身亡。(本报记者 邱永峥)
责任编辑: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