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料中应很快实施的第二批投资项目名单没有公布,新的国债资金未继续投入,“选项目,配资金”模式是否被重新审视?要打破计划体制下产生的“潜规则”,途径之一是在原体制外局部建立新的市场化体制,专家建议将沈阳升格为直辖市
“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是救活几个企业还是救活一个地区?是先给钱还是先
改革?改革的最佳选择是企业体制还是行政区划?地方政府的“重头戏”是继续招商引资还是建立法治环境?东北“缺乏诚信”的原因应归咎于地域文化还是于计划体制?
继2003年年底中央政府第一批100个项目、610亿元投资启动,目前“振兴东北”的期待似乎都集中在发改委的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入上。东北地区许多企业更纷纷总结经验,争取入选第二批、第三批项目。但2004年已过去4个月,预料中应很快实施的第二批项目名单迟迟没有公布,新的国债资金也未继续投入。
对此,有人提出了“振兴东北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质疑。但一些专家指出,这种行动的推迟,可能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振兴东北态度的严谨,因为对东北的要害不研究透,投入多少钱都没用;另有看法认为,政府对现行“选项目,配资金”的振兴模式正做出新的思考。
“答案离不开一个核心,即东北现在缺的首要东西不是钱,也不是优惠政策,更不是宣传攻势,而是一个公开、透明、统一的市场化的游戏规则。长期、全面的计划经济带来的东北地区特有的‘潜规则’,是振兴东北的最大阻力。”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博士对《财经时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刘世锦则明确指出:“在国有企业的圈子里搞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官本位”阻碍投资
前不久,美国一位企业总裁应东北某市政府邀请作实地考察。当返回机票遇到麻烦时,陪同的地方官员表示“这不是问题”,随之省长出面解决了机票问题。该总裁回国后给市政府寄来了感谢信,对受到的热情接待和帮忙深表谢意;但同时表示,自己的企业暂时不会来东北投资,因为像机票这样的事还得劳驾省长解决,说明这里的做事规则有太大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这是目前振兴东北战略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特有的‘潜规则’。”辛向阳说,“出现‘潜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不透明、不公开,而这又是现在东北经济环境中的主导规则。因此很多人认为投资东北危险性太大,交易成本太高。”
人们常评价东北的政府和企业缺乏诚信,东北人爱“忽悠”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某种“潜规则”的体现。“这种规则的形成并非人们公认的‘地域文化’,而是长期以来彻底、全面的计划经济导致的。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官本位’是最主要的游戏规则”。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东北时代”。东北集中了全国最大、最多、最基础的工业经济。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几乎全部领域、各种利益团体都形成了特有的话语和游戏规则,相互交流的难度和成本都相当大。他们之间的协调通常依靠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才能完成,于是更强化了“官本位”。在这种规则下,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更多在于“自我争取”——“忽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对此,刘世锦指出:“凡以国有企业集中的地方,经济就陷入困境。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也是被实践证明的问题。”针对市场经济而言,这种规律最大的危害是政策随意、不确定,即缺少诚信,并成为投资者最大的风险。
据了解,近五年来,东北某省中止和撤销的外商投资企业多达3000多户,同期新批外商企业仅2000多户。
因此,尽管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但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远低于沿海其他地区。如2001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1.95亿美元,仅占全国的6.43%,相当于华东地区的1/7、广东省的1/4。2002年,吉林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三项,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7.3%、0.8%和6.1%。
打破计划体制下产生的“潜规则”途径有两条:一是整体更新原有体制;二是在原体制外局部建立新的市场化体制,由局部辐射、带动和改变整体。“相比而言前者难度大,时间长,而后者只需借助行政区划改革就可完成”;有专家建议,“简单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将沈阳升格为直辖市”。
只靠钱救不了东北
200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战略目标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各商业银行分别从投资立项、国债收入分配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但这种资金上的支持能否实现振兴目标?目前持担心态度的人越来越多。
在国务院新闻办最近为东三省召开的专场记者招待会上,各商业银行在东北地区的高不良贷款率被媒体广泛关注。时任辽宁省长的薄熙来对此也不讳言,并强调国有商业银行会采取核销等方式减轻辽宁企业的负担,以体现对振兴东北战略的支持。
不过,事后有学者认为,这种新闻发布会无异于一场“招商引资会”。三位省长几乎无一例外给出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种种许诺。
“地方政府的这种许诺,恰恰表明投资环境还不规范、不成熟。假如一位地方首长可以对不同的投资人给予不同的政策和条件,一旦发生人事变动,原先的条件就有可能作废。成熟的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香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对《财经时报》说。
也许,省长们没有想到“热情吓跑了投资者”。种种许诺传达出如下信息:他们努力追求的依然是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而非规则透明、公开的市场经济;许诺越多意味着干预越多。
这位香港投资者建议,地方政府与其花大量人力物力满世界招商引资,不如专心完善地方的投资规则——公开、透明、统一、有效。
至于优惠政策,他认为,包括中央政府提出的拟将增殖税转型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其实并不是决定外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投资经营都要纳税,而我们的投资收益也不能靠优惠来的那一点税收”。
税收政策历来是一个调节工具,其自身并不能创造出市场化的机制。如果中央政府将增值税的转型当作振兴东北的主打手段,意味着依然没有跳出“招商引资”的老路子。
不过,这位香港人士也承认,对投资者来说,东北地区确实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丰富的自然资源、重工业技术优势、更多的市场机会等。“但在不确定的政策环境和人为化的规则下,这块蛋糕更像是个致命的诱惑”。
沈阳:“直辖市”猜想
在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优先培育一个不可逆的市场化机制尤为重要。
“选项目给资金,救活的可能只是几个企业;而行政区划改革,可能救活的是一个地区。”
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辛向阳博士看来,如果将沈阳定位为直辖市,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借助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套新的市场化游戏规则;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中央将原分散到几百个企业中的资金集中于这个直辖市,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沈阳在中国东北大城市中,其重工业基础最雄厚,最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工业装备的基地,而且国有企业比较集中。通过设立直辖市形成新的市场机制,并对周围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庆市1997年被全国人大批准为直辖市后的变化已有体现。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特别是扩大直辖市数量的分析,成为近年来国内学界一种共识,沈阳市也因此被关注。
设立直辖市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集中使用政府投资。在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优先培育一个不可逆的市场化机制尤为重要。
至于产业发展,学者建议,沈阳可以优先培育重工业装备基地。中国加工业近年突飞猛进,但制造业、如纺织机械、钢铁机械等大量依赖进口。如2002年,绍兴地区纺织行业的民间资本,一次就进口了200亿元人民币的纺织机械,市场机会之大可见一斑。
另外,建立一个既具备政策性,兼具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地区性开发银行十分必要。辛向阳认为,开发银行的首要功能是选择好项目,而不是只关注放贷。某种程度上,开发银行可以商业化的投融资体制代替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包括上世纪末期为解决“三角债”问题而投入的上千亿元资金,中央政府一直未停止对东北地区的资金支持。如果加上银行贷款,东北并不比其他地区缺钱,得到的政府资助甚至多于中国其他地区。(记者
杨眉)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