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的对岸就是朝鲜新义州。4月22日的爆炸把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里了
朝鲜龙川爆炸发生后,中国丹东中朝贸易街上的一名朝鲜生意人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4月22日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火车站的爆炸,目前造成朝鲜华侨1人死亡,6人重伤,其中2人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另有多人受轻伤。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这次事故中,龙川华侨中有65户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3户房屋全部损毁,23户受损严重。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朝鲜华侨回国,其中大部分就近定居丹东市。
4月27日,丹东晨曦微露。暖暖的阳光照在鸭绿江两岸——一边是中国丹东市,另一边是朝鲜新义州。两岸的树木是同样的新绿,但丹东沿岸人来人往,游船穿行,而新义州沿岸只能看到静静伫立的吊车、房屋,人烟稀少。
阳光也照在丹东市内的中朝华侨贸易街上。
街道两边的小商铺已经陆续拉开了铁帘门,在平静中等待顾客光临。然而平静背后,很多商家心头惊恐犹在,还有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哀中。
4月22日中午约12点10分,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火车站发生火车相撞事故,造成约161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爆炸产生的巨大烟尘被卫星捕捉到,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朝鲜。
而在这条不起眼的街上做生意的朝鲜归侨,几乎都有亲戚住在龙川郡,有很多户人家住在火车站附近。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目前朝鲜华侨中1人死亡、6人重伤,其中2人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另有多人受轻伤。
据丹东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朝鲜的华侨约5400余人。
他们在爆炸中受损
除人身伤亡外,爆炸使华侨的大量存货付之一炬,有些人损失达十几万
赵先生的岳母和另一位亲戚在这次事故中受了轻伤。赵1988年从朝鲜龙川回国,现在中朝华侨贸易街上开着一家商铺。华侨们往往在中朝边界两侧联手做生意,龙川那边需要什么,丹东这边负责进货。
“爆炸发生后,受伤的人都没有回来看病,丹东的亲戚们带了很多药去龙川照顾他们。”赵先生说。
由于朝鲜医疗条件的限制,华侨家庭多年来都有回丹东医院看病的习惯。然而这次事故以后,至今还没有受伤的华侨回国就医,据介绍,有些人是因为病重不能回来,还有一些因为签证没有下来,所以也无法回国。
“很多在新义州的华侨,甚至朝鲜人都来找我看病。有些病在新义州没办法治疗,比如心脏衰竭、肾功能不良、脑外伤等。”丹东市振兴区医院69岁的金滢杰医生对记者说。
在金医生的记忆中,丹东归侨中约30%的人生活并不宽裕,而朝鲜的华侨过来看病时,常常由丹东的亲戚代他们支付费用。
由于新义州缺少药品,朝鲜华侨来看病时经常多买一些药物回去备用。“抗生素、中成药,还有一些急救药,他们都缺。朝鲜的很多医院还用不上一次性消毒针头和一次性输液管。”金医生说。
“上周日,我们前往新义州省医院看望了龙川爆炸事件中的受伤人员。那里的医疗设备都是初级条件,无论是食品或还是药物,都远远难以满足需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驻平壤代表马苏德·哈伊德(Masood
Hyder)4月27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佐证了金医生的说法。
在这次事故中,龙川华侨也遭受了财产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龙川华侨中有65户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3户房屋全部损毁,23户受损严重。由于华侨有在家中存货的习惯,爆炸使大量货物付之一炬,有些人的财产损失估计达到十几万。据称,事故中破损房屋将被全部推倒,朝鲜政府将为受灾居民免费盖新房。
赵先生说:“我旁边一家铺子的夫妻俩每天一大早就出门运货,很辛苦地赚了一些钱。爆炸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他站在店门外,脸色很不好,估计他在龙川那边损失了不少钱。也许他家要再干好几年,才能挣回来。”赵先生一家在这次事故中损失了4万元。
华侨推动边贸发展
最早的归侨成为中朝边贸的发起者,他们经常往朝鲜运送当地急需的物品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生活在朝鲜的华侨大部分都不是朝鲜族人,而是山东人。
“(上世纪)40年代,我爷爷从山东老家来到了朝鲜。我父亲就是在朝鲜出生,我也生在朝鲜。198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才回了国。”50多岁的赵先生说。据了解,朝鲜的华侨主要来自山东日照、蓬莱、掖县等地。因为那个年头,山东各地普遍贫穷,一些家庭就北上过了鸭绿江,来到朝鲜,他们梦想着在朝鲜能够摆脱贫穷。
丹东市侨务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最早去朝鲜的山东人以做农活和在工厂里打工为主。其实,丹东也是一个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城市,这里山东籍居民占了80%到90%。上世纪40年代,中国丹东和朝鲜没有明显的界线,鸭绿江两岸的居民出入自由,民间交往很普遍。
“但是,我爷爷那辈人在朝鲜并没有赚到钱,这样就更无法回山东老家,所以就渐渐在朝鲜定居下来。”赵先生说。
1952年以后,中国和朝鲜的界线渐渐清晰,朝鲜华侨要回中国就逐渐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华侨在朝鲜的生活受中朝两国关系的影响很大。
他还记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领导人访问朝鲜的时候,朝鲜给华侨的政策有很多优惠:华侨可以调动到工厂、农村合作社工作;住房问题可以解决,草房可以换成瓦房;住在农村的华侨还可以申请住到邻近的小城市里去。“当时,我们住在龙川附近的农村里,有了这个政策,我们家就可以搬到龙川郡来,但是平壤不能去。”赵先生说,龙川可以收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而且还有华文学校。
朝鲜的华侨一度达到一万多人,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华侨回国,其中大部分就近定居丹东市。1986年以前,国家对朝鲜华侨的政策是帮助解决住房,每个归侨还能领到1000元的落户费,此外中国还帮助解决他们的工作。
最早回国的华侨就成了丹东中朝边贸最早的发起者。“华侨的亲戚都还住在朝鲜,他们知道那里最需要什么。”丹东市侨务处一位负责人说,上世纪80年代起,朝鲜经济水平渐渐下滑,华侨的生活也越来越差,一些归侨就利用探亲的机会,给朝鲜的亲戚带生活用品,后来就有人试着多带一些物品到朝鲜卖。当时,缝纫机、手表、黑白电视机、衣服及挂面、白糖特别受欢迎。
这种商业活动在当时只能在私下里进行。比如,天黑的时候带人来家里看货;或者怀里揣几包香烟到火车站附近晃悠,谨慎地向人兜售。那时候,华侨只向熟悉的朝鲜商人转卖货品。
“现在情况好多了,华侨可以在龙川开店。”一位住在丹东的龙川归侨告诉本报记者。
赵先生的店铺挤在中朝华侨贸易街的一串小店中,这些店店面一般只有七八平方米,里面陈列着笨重的二手电视机、款式过时的服装以及廉价的生活用品。
他每天就在自己的小店里等候着客商,狭长的货架上摆放着闹钟、衬衫、鞋子、餐具。“我们一般不会把所有的样品都摆出来。客商需要什么样的货,我们马上到各地采购回来”。
戴着金日成像章的朝鲜客商经常来这里看货,他们总是穿着类似中山装样式的深色服装,除了谈生意,很少有多余的言语。即使他们不戴像章,也很容易辨认。
更多的生意通过电话进行。赵先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话机边守着,等待朝鲜的亲戚打电话过来要货。“十把雨伞,两台电视机,三个塑料桶……好,知道了。”列出一串货名后,他就去沈阳采购,偶尔还会去广州。
朝鲜那边的华侨就是通过这种小批量的交易逐渐积累财富,有的积蓄能够达到100多万元。
朝鲜华侨的尴尬
中朝贸易中的家庭式经营正受到大商社的挤压,在生活中华侨身份也有诸多限制
很多华侨家庭因此形成了鸭绿江两岸都有家人的生活模式,中朝贸易的小本买卖成为两地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在朝鲜,生活得比较好的华侨都在中国有亲戚。那些住在山里,在中国没有亲戚的华侨,生活还是很艰苦。”赵先生说。
据了解,目前朝鲜普通工人的月薪相当于20到30元人民币,由于新义州靠近中朝边境,很多人就靠边贸补贴家用。
按照朝鲜政府的规定,华侨每年有一次探亲的机会,于是归国的华侨就雇佣这些探亲者往朝鲜带货。
“被雇者可以得到150元佣金。去年夏天,我请了一个住在山里的华侨给我带货,他来丹东后三餐吃得很简省,几块钱一晚的旅店也不舍得住,晚上就在鸭绿江边的公园露宿。”赵先生说。
第二天,他告诉赵先生,晚上公园里蚊子很多。
即便如此,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户华侨贸易也正受到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生意很难做,利润太薄了。”赵先生说。
这些家庭作坊似的贸易商店只占丹东市中朝贸易中的很小一部分。很多大规模的贸易公司甚至朝鲜商社才是市场经济环境里中朝贸易的主角,它们的存在使华侨的小户经营越来越艰难。
丹东市外经贸局外贸处处长赵镇江认为,虽然华侨的家庭型小公司受到了大贸易公司的竞争影响,但是大公司非常需要华侨的语言能力和经商经验,这也是华侨可以考虑的一种谋生选择。在中朝贸易稳中有升的大环境中,朝鲜华侨也许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定位。
除了两岸边贸生意上的便利,在朝鲜,华侨的身份在生活和就业中却有诸多不便。“他们在就业和入学方面都有一些限制。”丹东市侨务处负责人说。
赵先生说,近几年,中国的厦门大学开始招收朝鲜华侨子女就读,这使华侨子女求学多了一个机会。“只要他们的子女好好读书,上大学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朝鲜的年轻人毕业以后都要当兵,这样将来的就业情况会比较好。但是华侨子女要当兵很困难。
“有条件的华侨想回来”
丹东市归国华侨有8300多人,其中朝鲜归侨占到9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朝鲜华侨想要回国,
想回国的念头也许更多来自生活中的不便。由于丹东的电信网络可以覆盖新义州,所以很多华侨为方便做生意都持有手机。然而,他们使用手机必须很小心,因为朝鲜禁止使用手机。
据丹东市有关部门统计,在朝鲜的5400多名华侨中,平壤和新义州各有两千人左右,还有一些散布于其他各处。
丹东市归国华侨有8300多人,其中朝鲜归侨占到96%。根据中国归侨政策,这些朝鲜归侨在工龄满30年以后,可以享受100%的退休工资,归侨子女或者归侨学生本人可以享受在中考或高考中加十分的待遇。这两点是目前归侨享受的主要优惠政策。
但是朝鲜华侨回国定居正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例如,归侨必须自己解决住房和工作,而且一般还要满足夫妻分居或老华侨落叶归根的条件。
赵先生说,虽然自己在朝鲜的家人已经办了护照,但是目前也还不能让他们回国定居。“如果我在丹东买房,是可以接他们过来的,但是现在手头太紧,他们来中国找工作也不容易。”
由于正式渠道不容易,有些华侨就通过探亲、旅游或回国留学的方法回到中国,然后滞留国内。朝鲜政府规定,如果华侨逾期不回朝鲜的时间达到两年,其在朝鲜的户口就自动取消。据丹东市的统计,这类滞留归侨目前有400到500人左右。
“这两年,我们也落实了一批滞留华侨的户口,大约二三百人,都是2000年底以前回来的华侨。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这些华侨能够按时回到朝鲜,他们应该通过正常的渠道回中国。”丹东市侨务处负责人表示。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季敏华
责任编辑: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