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特别报道 > 正文
“太仓肉松”误读多少年 ——“肉松事件”后回访太仓
青岛新闻网  2004-04-27 09:21:56 华东新闻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 跳出肉松看危机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今年举办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特地开设太仓分会场,破天荒给太仓肉松龙头企业太仓肉松食品公司董事长唐孝耆一个“上镜”介绍“太仓牌”肉松的机会;稍早几天,在苏州市“共创放心消费环境”的宣传仪式上,太仓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启元承诺:“现
在市场上的太仓肉松都是放心肉松,请消费者放心选购。”

  内敛的太仓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为肉松振臂一呼

  回放:太仓肉松的“黑色星期天”

  “10·26”,几乎每个太仓人都知道这一天的意义。

  去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报道:《病死母猪肉做成“鲜”肉松》,披露太仓个别肉松生产企业从外省市购进质量难以保证的半成品生产成品肉松等问题。众多媒体纷纷转载。

  那一日,成了太仓肉松的“黑色星期天”。

  唐孝耆清楚地记得,当晚5点半,他组织全厂班组长以上人员收看录像。他们围着炒肉松锅转了多年,心里都很难受。唐孝耆要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可能要艰苦3年了!”

  此后的一周内,公司销售部电话铃声不断,各地超市、专卖店撤柜、停销、退货的消息接踵传来。唐孝耆当即承诺,经销商提出退换的全数退换。很快,厂里就拉回两吨肉松。半个月内,“太仓牌”肉松销量急剧下滑。

  太仓其他肉松厂的日子更难过。“曝光”涉及的两家肉松企业当天即被责令停产整顿,所有半成品和成品肉松被封存、没收。时隔近半年,记者在位于双凤镇的原顶峰肉松厂看到:3层楼的肉松厂厂房,已转租给一家小型模具厂。另一家统一肉松厂厂长孙小忠只能守着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漂亮新厂房和新设备发呆,不知如何走出困境。

  据太仓市工商局商标监管科科长介绍,太仓市共有20家肉松生产企业登记注册,“10·26”后几乎全部停产,如今能生存的,仅有四五家。

  最受影响的要数工人。文祥食品有限公司的王金艳说,她去年8月进厂,厂里每两天就炒一次肉松,为完成订单常加班。厂里组织大家收看“10·26”录像时,她还觉得与己无关,“蛮奇怪的”。但随后的两个月,不光不加班了,厂里还经常给职工放假,“大家都明白,生意少了,就要减人了!”

  小王所在的包装车间从当初三四十人,减少到现在的6个人,她算幸运的。当初作为新员工的她,能拿到700多元工资,现在人少了每月反倒只能开500元。

  整改:打一场肉松保卫战

  “东城杀掉一头羊,传到西城说成杀掉一个娘。”太仓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马湘麒用一句苏州俗语形容“10·26事件”对太仓肉松企业的巨大冲击。

  意外的一闷棍,打的是个别“黑心”厂家,但太仓整个肉松行业也不能不被牵连。在消费者心中,“太仓肉松”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品牌,对产地、厂名、商标间差异的了解很少。某些批评报道也笼统地以“这些太仓特产的肉松”呼之。

  谁会不知道太仓肉松呢?它从清代起就享有盛誉。上世纪90年代后,个体私营肉松加工企业发展起来,均以各自的冠名和销售渠道推向市场。原本独一份生产“太仓牌”肉松的太仓肉松食品公司,产量已退为太仓肉松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为维护这一食品业龙头产品的声誉,太仓人对当地肉松企业的监管一直十分重视。去年“3·15”期间,市人大对肉松生产企业进行视察,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整治。开展了法律培训,修订了肉松企业标准,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设施,配备仪器设备做好出厂和检验,学习ISO9001和HACCP有关知识。记者在太仓市卫生局翻阅的2001年至2003年肉松行业专项整治材料,都有厚厚的一叠。其中记录着所有肉松企业名单,历次现场卫生执法检查时间、人员、经过、发现问题及卫生行政干预措施、对策等,所有不合格的厂家、产品批次、问题等都清晰在案。

  “肉松事件”一出,太仓市即成立了肉松及食品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质监、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不仅针对曝光厂家,还对所有肉松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每个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抽检;整治办公室召集所有肉松生产企业负责人观看曝光录像,重申国家有关肉松生产标准,组织学习国家有关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一个高于国家标准的《太仓市肉松生产行业规范化管理意见》,也在一个月之后出台。

  这个《意见》大大抬高了太仓肉松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规定凡是太仓市肉松生产企业,必须采用鲜猪肉为原料,到外地组织原料的企业,必须由企业到生猪产地控股设立从生猪宰杀到半成品加工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并接受当地和太仓卫生、质监、农林等部门的双重监管。

  “这意味着,一些作坊式小企业要么联合建立自己的生猪基地,要么只能永远关门。”太仓市卫生局副局长王耀明说。

  治本:“诚信太仓”全方位启动

  年产400吨,总产值3000万元,从经济层面上说,肉松行业的波动对太仓经济总体影响并不大。然而,“太仓肉松”之于太仓,远非一个地方特产那样简单。从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奖开始,到2003年被江苏省消费者协会评为2003年度放心食品和2003—2004年度推荐商品。这许多年里,太仓跟“肉松”二字紧密相连。太仓的政府、企业到外地宣传推介、太仓百姓馈赠亲友、太仓籍游子在外常常骄傲地提起且念念不忘的,都离不了肉松。

  “它牵连着45万太仓人民的感情,也代表着太仓的形象,不可轻忽。”陈启元说。

  虽然媒体曝光涉及的是个别企业,太仓市委书记程惠明、市长浦荣皋却认为,应该“跳出肉松看此事”,举一反三,着眼于食品行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整治和提高。

  几乎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诚信在太仓”活动持续展开。从“诚信机关”的倡议开始,乡镇创建“文明信用镇村”,商家追求“诚信经营、规范服务”,企业则把员工、产品、营销、财务到环保、生产的每个环节的诚信列为考评内容,连学生德育教育中也多了诚信,从娃娃抓起,希望能够一步步树立起诚信为本的地方文化。意外的肉松事件,成了“诚信太仓”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张克勤是太仓联华超市桃园店店长。她说,经历过短时间的全部肉松产品撤架后,现在又恢复到一只货架的摆放量,摆放的全是“太仓牌”。唐孝耆说,太仓肉松食品公司下个月将搬到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花园式新厂区。公司在本地已建立了两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形成从生猪饲养、定点宰杀到成品生产的“一条龙”模式。今年一二月份,“太仓牌”肉松的销售额达到89万元,虽然只有去年同期的25%,但比起危机初起时,已足够让人欣慰了。

  ●“太仓肉松”,误读多少年

  产地?工艺?品牌?——“太仓肉松”的一言难尽

  早在几天前,太仓市质监局局长马湘麒就准备了一套有关太仓肉松的工艺标准等资料,还通知分管副局长,“有媒体来采访,先好好向他们解释一下‘太仓肉松’是怎么回事,免得混淆概念”。记者在马湘麒的办公室,翻阅着一大堆白纸黑字的鉴定、标准、情况,聆听几位副局长详细解答,花了两三个小时,总算弄明白了“太仓肉松”的一些重要符号。

  第一个符号,表示一种传统工艺。目前我国的传统肉松分为太仓式、福建式两种。前者似丝似絮,后者入口即酥。其生产过程中要添加黄豆粉、红曲粉、油脂及糖。

  第二个符号是“地方特产”。太仓知名度与肉松有很大关系。而人们说起肉松,更常常把它视之为太仓的“城市名片”。

  第三个符号,牵连到品牌。太仓式肉松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当时,以前店后坊的“倪鸿顺”最负盛名。1915年,太仓肉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评比,获甲级奖,从此声誉鹊起。不过,直到1974年,“太仓肉松”的生产方式才从现炒现卖的小作坊生产,渐变成肉松车间、肉松厂、肉松食品公司的现代化生产。1983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太仓肉松有了第一只商标“太仓牌”,并成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上述符号说明:太仓既有生产太仓式肉松的企业,也有生产油香酥即福建式肉松的企业,工艺流程及标准不尽相同;而生产太仓式肉松的,既有太仓的企业,也有苏州、上海等地企业。国家标准中虽然有“母猪不能作肉松原料”的规定,但只是“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企业执行更好,不执行,也不算“违规”。

  “太仓牌”肉松是目前太仓肉松中最具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无论是央视曝光的肉松,还是各级行政部门查出来的问题肉松,都与“太仓牌”无关。因此,一两家企业的“问题肉松”,如笼统称之“太仓肉松有问题”,确实容易张冠李戴、殃及无辜。

  偶然?必然?——地方名特产遭遇同业夹击威胁

  不过,如果一件事物需要借助相当的专业知识、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弄明白,那就不能不思考:是否本身存在着可能被“误读”的空间?如果一个地方品牌因为少数不良同业者“被揭批”而遭受池鱼之灾,是否也应反思: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10·26”事件后受损最重的太仓肉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孝耆,最不能容忍的,便是一锅好汤中“老鼠屎”的存在。

  唐入行整整30年,当家太仓肉松食品有限公司也有17年。他的最大目标,便是保住“太仓肉松”的品牌。最近几年,他感到威胁越来越大。

  太仓的肉松生产企业,直到1989年才诞生第二家。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肉松厂一下子冒出18家,仅一个原板桥镇就办起了七八家。同业竞争,唐孝耆本不担心。但是内行人都知道,食品加工行业里的“花招”不少:制造1吨肉松,150头猪用得,100头猪也可办到;精后腿肉做得,母猪肉也未必不能。其口感差别并不大,甚至可以通过添加剂改变,可利润空间就差得多了。

  更让唐孝耆气恼的是,20家肉松厂都称太仓肉松,包装一概4个行书体大字“太仓肉松”,再画上一盆堆得冒尖的肉松,商标却缩在角落里,粗心的购买者几乎看不见。

  产品标识模糊不清,致使消费者误认为同一品牌,因而,一听说太仓肉松出了问题,本能的反应便是一概拒绝。类似的境况,金华火腿、冠生园月饼、山西陈醋、重庆火锅底料等,无辜的著名商标企业几乎个个“株连中招”。

  在太仓市工商局商标监督科科长王良贤看来,“太仓牌”肉松的商标,也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可乘之机。这是因为,以地名打品牌,本身就可能引起混乱和风险。比如,别的企业在包装袋上不可能号称自己是“太仓牌”,但标注“太仓式肉松”却不被禁止。或者,一旦太仓肉松获得原产地保护,那么,这些太仓的肉松生产企业就都可以在包装上注明“太仓肉松”。届时,若不练就火眼金睛,或是苦读“太仓肉松史”,怎么能一眼分清良莠?

  其实,《商标法》已经禁止使用县以上地名作为商标名称。但“太仓牌”注册在前,公司又愿意继续使用,便延续至今。这也造成了“太仓牌”肉松与许多品牌的“太仓肉松”间的纠缠不清。

  “回头想想,有些损失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而有些危机,现在就要预防。”王良贤说。

  老工艺?新难题?——传统产品如何面对大流通格局

  这段时间,因为订单不多,吴红林显得较空闲,但他时不时要到苏北生猪基地去“视察”一番。

  与太仓不少肉松生产企业一样,吴任总经理的文祥食品有限公司,过去大多是从外地进肉松半成品。原因很简单,本地货源紧张,外地毛猪比太仓便宜,而且,可以不必管猪身上的肥肉到哪里去。

  在央视的曝光报道中,肉松半成品的质量是最大的焦点。太仓市卫生局副局长王耀明坦言:他们在检查被曝光的“顶峰”公司及“统一”公司进货渠道时,发现质量证明齐全,“如有问题,就是外地出具证明部门的把关问题,但是现下无法证明”。2003年11月4日,浙江义乌市质监部门出具给太仓市质监局的书面调查材料反映,义乌后宅协长食品厂(央视报道称,该厂曾向顶峰、统一两家厂供货)的三个供货方“并无病死猪出售给协长食品厂”。

  “10·26”的2003年11月20日,太仓市肉松及食品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了1号文件,印发了《太仓市肉松生产行业规范化管理意见》。在“原辅材料”方面,强调“应使用鲜猪肉为原料”。另一个硬措施是:采用外地半成品肉松为原料的企业,应在该地建立由肉松生产企业控股(股份51%以上),并派员管理的从生猪宰杀到半成品加工的生产基地,接受当地卫生、质监、农林等部门严格监管。

  吴红林正是在这纸文件的催促下,控股了苏北一家生猪基地。

  “我们是想用这个办法,抬高肉松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确保半成品肉松的质量。”太仓市卫生监督所所长周振清说。不过,周同时也表示,面对大市场、大流通的分工和协作秩序,传统食品工业的某些工序和工艺要求究竟适不适合,如何对全程实施质量、卫生监控,等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姜泓冰 吴焰)

  《华东新闻》 (2004年04月27日 第一版)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热招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预科课程热招
·崂山桃汁——换一种方式健康身体!
·海信“龙虎计划”12日开始启动
·钻石职业PTT国际职业培训师训练营
·如何成为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正在热招
·拿什么拯救疤痕德国Maya用疗效说话
·北京交通大学MBA学历学位班招生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