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一个城市的5年
全国建筑看上海。
的确,不论是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的外滩,还是高楼林立的浦东,亦或是新建的上海大剧院等各类场馆,上海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建筑是诱人的,更诱人的是建筑后面的巨大市场。
在上海采访期间,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去年10月举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上,江苏省有关同志明确表示:“作为上海的近邻,江苏将全力支持世博会的筹备事务,更实际的是南通、扬州的‘建筑铁军’,随时准备协助上海对付建设上‘难啃的骨头’”
2010年的事2003年就打谱赚钱,是不是太心急了点?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副主任李斌说,不是心急,实在是世博经济这块蛋糕太大太诱人了:据初步匡算,整个世博会仅场馆建设总投资就达250亿元。目前负责场馆建设和资金筹措的世博集团已正式挂牌,初步的融资方案也已浮出水面。面对虎视眈眈的江浙建筑大军,稍稍迟疑,连蛋糕渣都吃不上了!
其实何止世博会场馆建设。自2000年起,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2000亿,去年达到2200亿元。预计“十五”期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将超过一万亿元。目前,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基础建设、市区危旧房改造、市郊卫星城镇建设正在展开,所有这些,都使整个上海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工地,遍地商机,谁看了不心急呢?
120亿,一家公司和一个省
心急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吃到嘴里又是另一回事。
上海建筑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建筑精英来此淘金。据统计,除了本土的3415家建筑企业外,在上海施工的外省和部属建筑企业已达724家,其中江、浙两省各249家和167家。而作为建筑大省的山东只有12家,只占1·66%。
何止在上海一地。与南方等省市比,整个山东建筑业走出省门的步伐同样令人汗颜。据了解,目前山东建筑业每年出省施工的人数仅20万,完成产值120亿元。而江苏仅南通三建一个公司,一年就有30万人出省施工,完成产值高达120亿元。
也许有人会说,山东本身也是个建筑大市场,不一定非得走出去。这话不假,但山东建筑市场的大门已经洞开,如今外省建筑企业在山东的年产值已达几百亿。人家进来了,锅里的饭就这么多,我们又走不出去,吃到嘴里的饭肯定越来越少,结局只能是坐以待毙。
事实上,上海的建筑市场是广阔的,更是开放的。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将取消入沪建筑企业许可证制度,这无疑拆掉了外地企业进军上海建筑市场的围墙。面对这样一个虚席以待、恰逢其时的巨量市场,山东人为什么不来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31个奖项,“山东牌”的新起点
争当然是要争的。但强手如林,从哪里入手呢?让我们先看山东几个抢滩上海的探路者的发展轨迹。
1996年山东德信建设集团(原烟台二建)带着700多子弟兵初闯上海时,就对旗下的施工人员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早晚点名,外出请假登记,一举在上海教育系统树起了形象。之后又两获上海建筑行业的最高奖——白玉兰奖,德信集团在上海教育系统声名鹊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一个个大工程尽入囊中。
“上海建筑市场竞争固然激烈,但只要把准了品牌和信誉这个突破口,既不可怕,也不难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德信集团上海分公司第一项目部经理丁涛说。
其实不光是丁涛,采访中许多闯荡上海的山东建筑企业都有这样的体会:上海建筑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激烈、管理规范。特别是市场准入制取消后对外地入沪企业实行的双资认证(对企业的资质认证和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三线管理(在年检中根据企业的表现将其分别划入绿色通道、橙色通道和红色通道),都把施工质量、诚信管理放到了突出地位。把握住了这个特点,实实在在抓质量,树品牌,上海市场就不可怕,就可争。
“从2000年到现在,山东在沪的建筑企业已获得各类工程奖项31项,这就说明,上海的建筑大市场,不仅该争,而且可争。”省政府驻上海建管处满卫东处长这样对记者说,“挺进大上海,不仅仅是占领了一块市场,还意味着是走进了一所脱胎换骨、上档升级的大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军上海,既是山东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战略选择,更是走出省门、走向全国、通向更广阔市场的一个跳板。”
(李海燕 瑞虎)